第二百七十一章 別無選擇(2 / 3)

也唯有如此,紹隆帝才會相信他退位後出海就藩能與葛氏共掌藩國,而不是剛逃出司空府的掌握,轉頭又淪為葛氏掌心裏的傀儡。

當然,司空府也會盡可能保障葛氏在海外藩國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地位。

其次葛氏護送永嘉郡王在海外建立藩國,不僅僅要在名義上從屬於帝國,世襲國主也需要先接受帝國的冊封才能正式繼位,還需要劃出一到兩座海港城池作為帝國對海外商貨輸出的中轉基地,接受帝國的直轄。

作為回報,司空府除了同意葛氏轄下精銳改編為靖海軍外,還將向葛氏提供包括四艘新造大型海船在內的一批優良戰械,協助葛氏加強渡海作戰、壓製海外蕃民反抗的實力,協助葛氏盡快在海外奪下立足之地。

不過,葛氏隻要初步在海外站穩腳跟,就要無條件將明越等州的治權逐步交出來;司空府後續會合並兩浙東路、兩浙西路,設立兩浙行省,逐步恢複對浙南地區的直接統治。

這也是司空府對逃京事變時葛氏選擇合作所能展示出來的最大誠意,倘若葛氏還不能滿足,司空府絕不介意兵戈相見。

同時司空府也早就擬定對海外進行戰略擴張的戰略,葛氏護送永嘉王就藩海外,是符合這一戰略,葛氏也無需擔憂司空府此舉是暗藏什麼險惡用心——至少葛氏此時在浙南的實力,已經不值得司空府費盡心機。

杭州密議過後,魏楚鈞又直接隨同陳鬆澤趕赴襄陽。

既然大家能心平氣和的坐下來好商好量,司空府也打算在徐懷正式冊封豫王、先據河南行省建立豫國之後,稍稍放寬對紹隆帝的限製,使魏楚鈞重新到紹隆帝身邊出任中書舍人,負責紹隆帝與浙南的聯絡,令紹隆帝及時了解渡海方略的進展……

…………

…………

紹隆十三年四月下旬,徐懷正式受封豫王,加九錫,據河南行省建立豫國,正式開啟豫國治政的時代。

豫國治政,除了國都定於泌陽,直領河南行省建立豫國外,除了長史院、司馬院、軍情參謀司、主簿廳等機構署理豫國內外部事務外,還陸續新增設計司、鴻臚院、選吏司、監察院等直轄機構,接管中樞戶部、吏部、禦史台、鴻臚寺等機構在財賦、選官、監察、邦交等方麵的權職,相當於將朝政合並到豫國體係裏來執行;徐懷也正式以豫王令諭取替天子詔施行軍政事務。

另一方麵,除史軫、韓圭、徐武磧、劉師望、蘇老常等司空府嫡係將臣外,像周鶴、顧藩、喬繼恩等之前直屬於中樞的官員,也陸續兼領豫國尚書左丞、右丞等職;劉獻、劉衍、朱沆、孔昌裕等人更是以豫國中書侍郎的名義出鎮地方,以此推動朝官與豫國官職的合流,也是從政治上完成禪讓前的過渡。

除了雲朔、燕薊、朔方、靈武、秦鳳五大行營積極恢複邊境防線建設外,除了葛氏在浙南積極籌劃渡海事宜外,其他地方皆以休生養息為主。

新的武關道最終於紹隆十四年年底之前建成,長逾七百餘裏的武關道前後曆時三年多時間,除了沿途七十餘大小鐵橋工程外,為了提供路麵硬化所需的碎石,東秦嶺深處總計修築了二十多座大中型水力碎石工場。

這些水力碎石工場的建設前後就曆時兩年之久,在山裏修建了一批的偃堤水壩為水力碎石機的運轉蓄水。

當然這些偃堤工程同時也極大改善商洛等東秦嶺腹地諸縣的水利基礎設施,改良一批坡地山田的灌溉條件,增加糧食產量,還額外雇傭數萬青壯參與武關道的建設。

在武關道建成之後,這些水力碎石工場也將由地方接收,一部分繼續生產碎石,為地方後續的道路修建發揮作用,一部分將改造成其他類型的水力工場,提高地方工造水平。

新的武關道建成,從荊湖、江淮往關陝大規模輸送物資的瓶頸,也就較為徹底的打通開來,每年三五百萬石乃至上千萬石的物資輸送,將不再是難以想象的事情,成本也將大幅下降以往的十分之一左右。

以此為基礎,除了可以加大往秦鳳行營、靈武行營、朔方三大行營駐防區的糧秣等物資輸出,可以大舉向三大行營大幅度增派作戰兵馬外,還將加快陝西地方生產的恢複速度。

赤扈南侵以來,給包括陝西五路在內的整個中原地區帶來難以想象的重創。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