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一會成名(2)(2 / 3)

……

第二天。

楊銳稍晚一些來到會場,他的報告會結束,也就沒有什麼必須要做的工作了。如果太忙的話,他甚至可以不來參加會議,就像是許多外國教授那樣,在外麵悠悠轉轉的等著閉幕式即可。

不過,楊銳倒是挺願意來聽聽其他學者的報告。現在的國內,獲得信息實在是不容易,最有名的消息是不會錯過,比如諾貝爾獎什麼,頒發沒多久,各種馬後炮的研究就會出籠,獲獎者的曆年研究也會被各級研究機構拿出來反複體會,好像這樣就能孵出一隻諾貝爾獎的同胞兄弟來似的。

反而是普通的消息交流不暢。30年後至少有網絡聯絡,讀國外的期刊容易,出國也容易。

80年代就可憐了,“伊妹兒”還是教科書上的內容,通信倒是可以,但那是高端學者的專利,因為你首先得認識一位國外的學者吧。

這也是國際會議如此受歡迎的原因,沒有留過學的中國學者,真的是拚了命的想要融入世界。

不融入世界是不行的,科學這種東西是全球統一的,中國自我大清開始,就落後於世界,不去了解國外的進度,閉門造車根本談不上前途。

哪怕是做重複試驗,也得做點有重複價值的東西吧。

楊銳腦海中的論文雖多,但現場交流畢竟不同於幹巴巴的論文。

而且,自從昨天以後,楊銳多少混了個臉熟,很是得到了一些老外的關注,來來去去的都有歪果仁打招呼,也是挺特別的體驗。

這還得感謝楊銳長了一張辨識度高的帥臉,而且高大健壯,與日常所見的瘦小的中式研究員截然不同。

要不是這樣,一些歐美係的老外,還真分辨不出中國人和中國人,日本人和日本人,中國人和日本人韓國人……

收了十幾張名片,楊銳心情大好,別看這些給名片的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學者,架不住人家呆的地方好啊,以後楊銳再想了解些業內訊息,至少有一個寄信或者打電話的地方了。若是有幸出國的話,找這些遞名片的教授也是很方便的。

再過幾年,國內學者甚至就通過這樣的普通關係,申請到了去國外做訪問學者的機會。

學者們其實是很好說話的人,又身在一個小圈子裏,除非正處於競爭狀態,否則都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

要是30年以後,訪問學者什麼的幾乎就是找到一個接收單位,自己再發表幾篇ScI論文就可以去了,國家每年都有相應的專項資金,學校也很願意老師們出去刷一年逼格。

申請者若是有一個博士學位什麼的,出去做訪問學者更是手到擒來。

同時,國內的大學其實也很歡迎國外來的訪問學者,出錢出力幫簽證,忙的不亦樂乎。在國內高校和研究院,這種交換機製在未來幾十年都算得上健康。

繞了一個早上,楊銳聽了四場報告會,提了六七個問題,和二三十人聊天,自覺過的充實無比。

除此以外,午餐也是異常的豐富,一半中餐一半西餐的自助餐,在如今的北京城裏難得一見。僅僅為了這一頓飯,許多國人都要削尖了腦袋鑽進來。

“楊銳,過來坐。”邊上的一桌人向楊銳招手,正是唐集中教授和王永教授,以及其他幾名眼熟的北大學者。

前些天,楊銳擔心國醫外貿有可能發錯了邀請函的時候,唐集中還提出帶他進來,現在看來,剩下的名額是送給別人了。

楊銳一邊認人,一邊端著盤子,笑著走過去,問候道:“王教授,唐教授,你們過來了,昨天沒見你們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