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1(1 / 2)

當忍則忍屋簷底下會說低頭話

低頭話說起來肯定不那麼舒服,但事到臨頭該低頭時能低頭也是辦事情的一種策略。一兩句低頭話便能化解劍拔弩張的爭端、打消別人的怨恨。低頭話不僅要能說出口,還要會說,能在緩解局麵的同時,最

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尊嚴。因此,高明的低頭話是一個人辦事能力的最好體現。

1。大事不違靈活說話

——低頭的說話技巧

假如你和對手或上司產生了衝突,論力量,你是雞蛋,而對方是石頭,你怎麼辦?是像頭腦簡單的拚命三郎那樣以卵擊石,白白地送命呢,還是避其鋒芒,等自己也變成石頭,變成比對方更大的石頭再有所圖謀呢?選擇前者還是後者,就可以從中看出你是辦大事還是辦不成大事的人了。試想,為爭一時之氣而拚個你死我活,於己於事又有何益呢?泰山壓頂,先彎一下腰又何妨?折斷了就永遠斷了,而彎一下腰還有挺起的機會。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有一位吏部官員,名叫王樸,曾因直諫,犯了龍顏而被罷官。不久,又被起用做禦史,他馬上評議當時的時政。在朝廷之上,多次與皇帝爭辯是非,不肯屈服。一日,為一事與明太祖爭辯得很厲害。太祖一時非常惱怒,命令殺了他。等臨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來,問:“你改變自己的主意了嗎?”王樸回答說:“陛下不認為我是無用之人,提拔我擔任禦史,奈何摧殘汙辱到這個地步?假如我沒有罪,怎麼能殺我?有罪何必又讓我活下去?我今天隻求速死!”朱元璋大怒,趕緊催促左右立即執行死刑。

不是說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樸實在是太不開竅了,心中那種傲氣、強勁一產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來越旺,連皇帝給他機會都不要。這固然是受愚忠的毒害,但也與他心高氣傲、不懂處世策略有很大關係。他不懂得彎與折的辯證法——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麵前,以致毫無價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而下麵這個發生在現實中的故事也許能更形象地說明這個道理。

張某是學經濟的,大學畢業後,分配在省城的一所大學裏教書,雖然已在省城安家立業,但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每一次回家,他的心靈就被震撼一次,改革開放這麼久了,家鄉的山依舊荒蕪,鄉親們的生活依舊貧困。

張某決心為家鄉闖出一條致富之路。他毅然辭去大學的教職,回到家鄉承包了40畝荒地,開始建造他的示範農場。

可是,不到兩個月,他就和村幹部們發生了衝突。一次,因為幹部吃吃喝喝,張某當麵提了意見,他坦誠地說:“論輩分,你們都是我的叔叔大爺。可群眾生活這麼苦,幹部不應該這樣多吃多占。”幹部們一愣,多少年了,還沒有人敢當麵說他們的不是呢。他們手捏酒盅,小聲議論說:“這小子,讀了幾年書,就翹尾巴!”

又一次,因為鄉裏幹部們按親疏遠近劃分宅基地,張某找幹部評理,又一次得罪了鄉裏幹部。

張某動用自己的全部積蓄,在山上蓋起了石屋,開始了農場的建造,可是,他遇到了一連串的麻煩:實施計劃需要的炸藥,要鄉裏幹部開證明才能購買,他受到了無端的刁難;農場需要資金,他又遭到鄉裏幹部的冷眼……

有人勸張某,為了你的事業,去找幹部服軟認錯,以換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或是給有實權的部門送點禮,換取貸款,否則你將一事無成。張某口氣強硬:“做人要有人格,我絕不向卑劣的行為卑躬屈膝。”

張某最終隻能無奈地守著空屋,守著他的農場,守著他的人生夢想。

另一位大學生李某是學工科的,畢業後分配在縣城工作。他嫌機關太冷清,主動要求到基層工作,以便實現他的抱負——開發山裏的礦產資源,造福家鄉父老。剛出校門一個月,他也有過類似張某的遭遇。那是在建造家鄉選礦廠時,李某發現,用來建廠的大部分鋼材被領導拿去送人了。他氣憤地去找領導質問:“你怎麼能拿公有的東西隨便送人呢?”領導拍了拍李某的肩膀,開導說:“你呀,剛出校門,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設計不能死摳實際需求量,還必須把一些人為的損耗加進去,這是大學裏學不到的知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