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孕期飲食健康與調理(4)(1 / 3)

孕婦如何做好自我體重管理

懷孕期間,孕婦體重過重或過輕,並不會增加腹中寶寶畸形的幾率,但是卻會增加難產、早產甚至流產的危險。

醫生建議,孕婦從懷孕開始,就應該清楚知道每個月應增加多少體重,並依據其標準做好自我體重管理(即均衡飲食、攝取優質的蛋白質與足夠的營養素如鈣、鐵、葉酸等,少吃高油、高糖、高脂肪的垃圾食物;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就能避免出現體重過重或過輕的問題。

早期孕吐體重減輕的應對法!

如果因為早期孕吐導致體重減輕,隻要沒有電解質流失、無明顯的體重下降等問題,基本上隻要從飲食習慣上進行適當的調整即可。

建議孕婦清淡飲食、少量多餐。

避免吃過多油炸類、高脂肪、辛辣等食物。

進餐時避免喝太多水,因為,攝取過多的水分會增加嘔吐、胃脹等不舒服的情況。

必要時可以隨身攜帶愛吃的零食,零食的選擇上當然還是要盡量避免“反式脂肪食品”的攝取,如巧克力、甜甜圈、奶茶等。

一旦出現嚴重的嘔吐情況,就要請醫生開些止吐藥,必要時還得進行詳細檢查。

媽媽營養過剩會為什麼會導致幼兒肥胖

孩子今年10歲,身高1.53米,體重竟達180斤。父母都不肥,甚至可以用瘦來形容,為什麼孩子一直都是這麼胖呢?為此,沈先生兩夫婦帶著孩子來醫院求診。經檢查,排除家族遺傳的可能性,最大的可能性是沈太在懷孕最後3個月過量攝入高脂肪類食物。回想自沈太太懷孕後,補品供應源源不斷。本想著可以生個白白胖胖的BB,沒想到生孩子時卻因為胎兒過大而飽嚐苦頭,還導致孩子出生後患單純性幼兒肥胖。

為什麼孕期營養好與差都會造成子女肥胖

孕期前6個月營養較差的母親,其子女肥胖的發生幾率較高,這個觀點近年來越來越得到專家們的認可。專家指出,多吃並不等於營養好。有的婦女一懷孕就拚命吃“大魚大肉”,結果造成脂肪含量超標,營養失衡。相反,如果孕婦吃得太少,也會造成營養不良。而母親營養不良直接使胎兒營養狀況不佳,會伴隨孩子一生,很容易引起孩子今後的肥胖。

孕婦肥胖與胎兒肥胖有什麼關係

通常認為,媽媽懷孕期吃得太多、太好,會造成孩子肥胖。但有專家卻指出,母親懷孕期間的前6個月,吃得太多或太少都會造成孩子今後體重超標。專家們指出,胎兒時期的營養補充比後天彌補更重要。

妊娠期營養對胎兒的影響十分重要,這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麵:一是對出生體重的影響,一是肥胖母親與子女肥胖的關係。比較常見的現象是,肥胖母親生的孩子也比較肥胖,但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母親的肥胖與胎兒大小直接相關。而在妊娠期,母親在孕期突然變得肥胖,其子女日後發生肥胖的機會可能增加,這可能是由於孕期胎盤轉移大量脂肪、代謝率降低、子宮內運動減少的緣故。如果母親為肥胖患者,而新生兒皮脂厚度超過正常,那麼兒童日後就非常可能發生肥胖。

巨大兒的體重是多少

據最新統計:去年上海市的巨大兒的平均出生率相較上世紀90年代初增加了一倍多。新生兒的理想體重為3千克至3.5千克,超過4千克即為巨大兒,但近幾年來,體重9斤甚至10斤的新生兒也很常見。

為什麼會產生巨大兒

中國人普遍認為“胖寶寶好看又好帶”。於是,懷孕婦女為了給胎兒補足營養,就盡量多吃,而且變著花樣進補,結果造成自身肥胖和營養過剩,胎兒也隨之肥胖巨大,使母嬰都受罪。

巨大兒對媽媽有什麼影響

肥胖婦女在整個懷孕、分娩和恢複過程中,會碰到許多的麻煩。一、肥胖孕婦出現妊娠合並症(簡稱妊高症)的機會明顯增多,嚴重的甚至需要中止妊娠。二、肥胖孕婦還容易患妊娠糖尿病。妊娠期是女性一生中最容易發生糖尿病的階段之一,對於肥胖婦女更是如此。三、肥胖本身加上妊高症及妊娠糖尿病等合並症,容易因胎兒過大難以自然分娩,絕大多數采取剖宮手術。四、過於肥胖易造成產後後遺症,短期內體態走樣、皮膚鬆弛、不利於產後身材的恢複,還易患中年慢性病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