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3 / 3)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新時代全麵深化改革決心不能動搖、勇氣不能減弱。科技體製改革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製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製度藩籬,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要堅持科技創新和製度創新“雙輪驅動”,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在實踐載體、製度安排、政策保障、環境營造上下功夫,在創新主體、創新基礎、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麵持續用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係整體效能。要優化和強化技術創新體係頂層設計,明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激情和活力。要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發揮好組織優勢。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要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要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讓市場真正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勵保障、服務監管等長效機製,帶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蓬勃發展。要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徹底打通關卡,破解實現技術突破、產品製造、市場模式、產業發展“一條龍”轉化的瓶頸。 要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推動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大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創新基地的統籌布局和優化。要加快建立科技谘詢支撐行政決策的科技決策機製,注重發揮智庫和專業研究機構作用,完善科技決策機製,提高科學決策能力。要加快構建軍民融合發展體係,完善軍民融合組織管理體係、工作運行體係、政策製度體係,清除“民參軍”、“軍轉民”障礙。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力度,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係。

2016年5月30日,我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要改革科技評價製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係,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我們接連出台了幾個重要改革方案,包括《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幹意見》、《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幹意見》、《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製改革的指導意見》、《關於深化科技獎勵製度改革的方案》,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熱烈歡迎。大家反映,這些改革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有的還沒有完全落地,有關部門要認真聽取大家意見和建議,繼續堅決推進,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製中解放出來。

第四,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著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不拒眾流,方為江海。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夥伴關係,共同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人類共同挑戰,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惠及其他更多國家和人民,推動全球範圍平衡發展。

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鼓勵我國科學家發起和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計劃。要把“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合作建設麵向沿線國家的科技創新聯盟和科技創新基地,為各國共同發展創造機遇和平台。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全麵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提高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規則製定能力。

第五,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麵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當前,我國高水平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匱乏。人才評價製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的現象仍然嚴重,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人才“帽子”滿天飛,人才管理製度還不適應科技創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創新規律。要創新人才評價機製,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係,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製度。要注重個人評價和團隊評價相結合,尊重和認可團隊所有參與者的實際貢獻。要完善科技獎勵製度,讓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各類人才創新活力。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簽的做法,改變片麵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