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1 / 3)

——我們著力推進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化學、材料、物理等學科居世界前列,鐵基超導材料保持國際最高轉變溫度,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多光子糾纏世界領先,中微子振蕩、幹細胞、利用體細胞克隆獼猴等取得重要原創性突破,悟空、墨子、慧眼、碳衛星等係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上海光源、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為我國開展世界級科學研究奠定了重要物質技術基礎。

——我們著力推進麵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高技術研究,超級計算機連續10次蟬聯世界之冠,采用國產芯片的“神威·太湖之光”獲得高性能計算應用最高獎“戈登·貝爾”獎,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宮”、“神舟”、“嫦娥”、“長征”係列等重要成果,北鬥導航進入組網新時代,載人深潛、深地探測、國產航母、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納米催化、金屬納米結構材料等正在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我們著力引領產業向中高端邁進,複興號高速列車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超超臨界燃煤發電、特高壓輸變電、雜交水稻、海水稻等世界領先,移動通信、語音識別、新能源汽車、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掘進裝備等躋身世界前列,集成電路製造、C919大型客機、高檔數控機床、大型船舶製造裝備等加快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龍門五軸機床、8萬噸模鍛壓力機等裝備填補多項國內空白,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芯片實現商業化應用,超導磁共振等醫療器械實現國產化替代,重大傳染病防控和疫苗研製、重大新藥創製等有力改善民生福祉。

——我們著力完善國家創新體係,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形成係統布局,在科技計劃管理、成果轉化、評價獎勵等方麵大膽改革,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顯著增強,科技創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長。

——我們著力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製改革,提高軍民協同創新能力,完善軍民協同創新機製。

各位院士,同誌們、朋友們!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以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領域孕育新的變革,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製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製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能源技術加速發展將引發全球能源變革,空間和海洋技術正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新疆域。總之,信息、生命、製造、能源、空間、海洋等的原創突破為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提供了更多創新源泉,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

——我們著力推進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化學、材料、物理等學科居世界前列,鐵基超導材料保持國際最高轉變溫度,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多光子糾纏世界領先,中微子振蕩、幹細胞、利用體細胞克隆獼猴等取得重要原創性突破,悟空、墨子、慧眼、碳衛星等係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上海光源、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為我國開展世界級科學研究奠定了重要物質技術基礎。

——我們著力推進麵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高技術研究,超級計算機連續10次蟬聯世界之冠,采用國產芯片的“神威·太湖之光”獲得高性能計算應用最高獎“戈登·貝爾”獎,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宮”、“神舟”、“嫦娥”、“長征”係列等重要成果,北鬥導航進入組網新時代,載人深潛、深地探測、國產航母、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納米催化、金屬納米結構材料等正在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我們著力引領產業向中高端邁進,複興號高速列車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超超臨界燃煤發電、特高壓輸變電、雜交水稻、海水稻等世界領先,移動通信、語音識別、新能源汽車、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掘進裝備等躋身世界前列,集成電路製造、C919大型客機、高檔數控機床、大型船舶製造裝備等加快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龍門五軸機床、8萬噸模鍛壓力機等裝備填補多項國內空白,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芯片實現商業化應用,超導磁共振等醫療器械實現國產化替代,重大傳染病防控和疫苗研製、重大新藥創製等有力改善民生福祉。

——我們著力完善國家創新體係,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形成係統布局,在科技計劃管理、成果轉化、評價獎勵等方麵大膽改革,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顯著增強,科技創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長。

——我們著力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製改革,提高軍民協同創新能力,完善軍民協同創新機製。

各位院士,同誌們、朋友們!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以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領域孕育新的變革,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製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製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能源技術加速發展將引發全球能源變革,空間和海洋技術正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新疆域。總之,信息、生命、製造、能源、空間、海洋等的原創突破為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提供了更多創新源泉,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

當前,我國科技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特別是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相比,我國科技在視野格局、創新能力、資源配置、體製政策等方麵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地方。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工業母機、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開發平台、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製於人的局麵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我國技術研發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需求不夠,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還不夠,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我國人才發展體製機製還不完善,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激勵機製還不健全,頂尖人才和團隊比較缺乏。我國科技管理體製還不能完全適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需要,科技體製改革許多重大決策落實還沒有形成合力,科技創新政策與經濟、產業政策的統籌銜接還不夠,全社會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製和環境有待優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