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學生的禮儀(1 / 3)

一、學生注意事項

從禮儀角度來說,學生應該適當注意自己的形象。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學生,形象就不重要。你每天都要麵對的是你的同學、老師。如果太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久而久之,會在別人的眼裏形成遣遢的“深刻”印象,而這種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而且,一旦形成不良的習慣,一時也難以改變。雖不至於像上班族那樣苛刻的要求自己,但隻要有條件,就應該使自己的外在形象利利索索、幹幹淨淨,不要有異味。

女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以不化妝為宜;在社交娛樂活動中,可以化個淡妝。化妝的時候,應以自然、清淡為主,切忌人工痕跡過重。那會喪失年輕人自然的美感。中小學生女生連淡妝都沒必要。不宜穿高跟皮鞋。男生不可以穿背心光膀子、穿短褲拖鞋在外麵活動。

語言也要文明。現在的社會,說粗話、髒話成了很多人的習慣甚至是時尚,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也無所謂。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應該是積極的、陽光的,代表先進方向的事物。所以,大學生首先必須做到語言文明,和髒話、粗話、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說“Bye-bye”。

人際交往應注意。和自己的老師、同學交往,不要以為都是熟人,一切都無所謂。起碼的禮貌、尊重,任何時候都不可以丟,即使是對自己至親的人。因為這些是體現你的素養,體現你對別人的敬重。還有就像誠信、守約等,都應該嚴格做到的。

溝通不可小視。和同學、老師之間,一旦有任何事情,包括學習、生活上的事情,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都應該及時與他們溝通,以求得理解和支持。而絕不應該做像“馬家爵”式的“獨行俠”。

學生在校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學生一踏進校門的瞬間,注定要承擔起時代和民眾賦予的責任。所以要樹立起遠大誌向和崇高理想,但這和從細小處養成良好習慣並不矛盾,反而是一脈相承的。

衣冠端正、舉止文明、遵守紀律、生活儉樸,是對學生的起碼要求,而良好的儀表無疑是其中重要的內容。

二、尊重教師

尊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禮儀規範的一項傳統內容。為什麼要尊師、尊師有何重要意義已為古今中外的有識之士重複了一萬次以上,此不贅言。從禮儀規範的角度說,尊重教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尊重教師的勞動

教師的勞動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其勞動對象是人,勞動工具是人,勞動“產品”也是人。拋開其勞動的目的、勞動的對象、勞動的手段不說,光其勞動過程就異常艱巨。從教師勞動過程的強度看,沒有時間與場所的限製。在教師的作息時間表上,沒有“八小時以外”或“上班”、“下班”的概念,八小時以內是教育培養學生,八小時以外還得從事教育培養學生的工作。

在黎明的操場上,在深夜的燈光下,教師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事著培養學生的工作。即使是最單純的過程:備課——上課——批改作業,也需付出艱辛勞動。培養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一個漫長的勞動周期。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的勞動需要經曆一個較長的周期。才能看到“勞動產品”的大致情況,把一個人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高中畢業需十二年,大學畢業至少得十六年。這需要花費教師多少勞動啊!從勞動對象某一知識的掌握、品行的形成過程看,也往往要經曆一個長期反複的艱巨過程,特別是對那些適應不良的學生,教師的反複勞動、超額勞動,更是難於找到一種計算勞動量的精確辦法。教育家讚可夫說:“教師的勞動非常複雜,要求付出巨大的精力。”作為學生,不尊重教師的這種勞動,無論如何都是說不過去的。

教師的工作是一種非常繁重複雜的工作,教育觀點不正確當然不能達到教學目的,教學方法不當也很難取得好效果。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學生和老師頂牛的情況常有發生。從教師方麵看,其原因有時是教師的觀點不對,有時是方法有誤。但正確觀點、方法的獲得需要有一個學習、檢驗和校正的過程,即使是有經驗,負責任的教師也難免在工作中出現失誤。做學生的就該尊重教師的勞動,自覺汲取老師教育中的正確部分,而對老師的錯誤采取諒解的態度。老師有錯誤當然也可以指出,但也要分場合,講方法。那種不合我意就無禮頂撞是不對的。看不到老師的辛勤勞動,把好心看作惡意,還談得上什麼關心他人呢?

教學工作也是這樣,一堂課隻有45分鍾,但老師為了充分利用這寶貴的上課時間,不知花費了多少個45分鍾去備課。有一學校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麵的展覽會,展出老師為講好一堂課所看的參考材料,所準備的教具,所安排的活動,所設計的教案,所批改的作業……展覽原本是供教師互相觀摩的,但在學生強烈要求下也對學生開放了。當學生看到老師從報刊上剪下的那一本本資料時,看到教師為教學精心製作的教具和工筆繪製的幻燈片時……同學們為老師講課花費的辛勤勞動驚呆了。在留言簿上,一位初中同學不無自責地寫道:“老師這樣辛苦準備一堂課,有時卻被我們一時的‘天真’而攪得亂七八糟,我們完成學習任務的責任心在哪裏?我們尊重老師辛勤勞動的表現在哪裏?”展覽會以後,課堂紀律和完成作業情況有很大的改善,許多學生表示,我們要關心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

2、尊重教師的人格

尊重教師的第二個方麵是尊重教師的人格。學生對教師應有一種較為客觀的認識,教師也是人,是人必食人間煙火,必有七情六欲,自然也就有缺點和毛病。學生在心中設計理想教師的形象並無不對,但不能以之作為評判教師現實形象的唯一尺度,更不能簡單化地進行情感上的褒貶。自然,校園中也確實存在部分教學能力低、師德水準不盡人意的教師,但絕大部分教師在專業上都比學生懂得多、鑽得深,都有可學習的地方。因此,一旦發現教師的不足,並不需要大驚小怪,也不用失望埋怨,更不應隨便給取個不雅的綽號,而應以諒解的態度與人為善。千萬不要在課堂內外,以不恭的言行損害教師的人格。當然,在機會、場合適當的情況下,可以向教師委婉指出。但尊重每位教師應是不變的前提,否則,易於造成對教師人格的傷害。

3、關心老師的健康

在學校裏,除了同學以外,師生關係可以說是最密切了。對於師生關係有兩個誤區不要進入。一是把教和被教、管理和被管理的關係看成是對立的關係,對老師有戒意,和老師保持距離;二是隻看到老師關心學生的一方麵,而忽視老師也需要關心。其實老師也是需要關心的,特別在老師的健康方麵,更需要多加關心。因為學校的老教師多,女教師多,他們體質較弱,而為了搞好教學,他們往往沒有更多的精力注意自己,這就需要學生的細心關照。有些細心的同學在秋冬開窗流通空氣時,注意提前把講台一側的窗戶先關上,免得冷風使老師著涼,有的老師病剛好便來上課,同學們就特別為他準備坐椅並且倒一杯開水……這些看起來是小事,但帶來的熱情卻能使老師感到暖融融的。

有一位老教師患肺氣腫病,但他不願耽誤學生的學習,仍然堅持來上課。同學知道了,就自動把座位往前挪,大家雖然擠些,但離老師近了,老師就可以小聲些講。這些關心老師的行動怎能不感動老師呢?這位老師一直堅持到底,一堂課都沒有缺過。老師住院以後,同學們派代表去看望老師,表達對老師的敬意和感謝。那位老教師激動地說:“你們的照顧給了我力量,關心他人能創造奇跡呀!”

為老師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是學生關心老師的具體表現。學生對老師健康的關心,哪怕是最微末的表現,也能給老師極大的鼓勵。不論生活上有多少困難,無論工作上有多大壓力,隻要教師能從學生那裏得到關心,得到溫暖,老師便能堅持下來,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學生要懂得尊師重教的道理。在現代社會裏,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學校,離不開老師。正在學校學習的學生要關心他人,首先便應該關心自己的老師。

4、體諒老師的困難

老師還有困難?小學生或中學低年級學生常常這樣想。年歲大些了,可能對老師的困難會多一些理解。心理的發展不同,對老師的困難認識和對待也不相同。有一個學校高一年級是兩個班,他們年齡差不多,入學考試成績也大致相同,但在對人對事的態度上卻表現出明顯的差別。開學第三周,師範院校的學生來校作教學實習,他們要教課,還要做班主任,一班的學生看到這些小老師歲數不大,就成心出些難題考考他們。看到老師答不出來的窘相,就覺得好玩,有幾位同學還毫不掩飾地哈哈大笑。有幾位同學還成心在上課時出洋相,偏要鬧點紀律問題,考驗考驗小老師處理問題的能力。由於這幾個學生的胡鬧,有的實習老師忍不住了,就發脾氣,那幾位同學就合起來和老師爭辯,弄得老師下不來台,直到年級組長趕來才打破了僵局。一個月的實習把這幾位老師弄得狼狽不堪,連領導實習的高校老師也對這些中學生的調皮搖頭歎氣。同學呢,先是覺得好玩,接著便有些生氣,關係弄僵了,以後課也聽不進去,一個月下來,學習上進步很少。二班對待小老師的教學實習,想的可就比一班細多了。他們想,小老師年輕,大學還沒畢業便實習,老師工作有多不容易呀,他們想到老師乍一進教室,乍一登講台,一定很緊張,就相約著創造一個良好氣氛,讓老師能夠順利地通過實習。他們在黑板上寫上歡迎的字樣,實習老師一進教室,迎麵便是熱烈的掌聲和甜美的笑臉。實習老師講課時,大家格外守紀律,連平時在課堂上打鬧的同學都一聲不吭了。有時實習老師備課不足,還不到下課時間便把授課內容都講完了。於是,課堂上出現冷場,這時同學比老師更著急,就千方百計地提些問題,請老師解答。同學的支持和關心,實習老師都深深感受到了。一堂課圓滿結束後,老師沒急著回辦公室。而是久久拉著同學的手,笑著跳著,大家覺得這課上得很開心。二班同學也想考考小老師,他們也找出難題來問,但當老師答不出時,他們不是不負責地嘲笑,而是實實在在地說自己是從哪兒找的難題來考老師的。小老師也就高興地說:“我現在真的答不出來,讓我回去查查再告訴你們吧。”班級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活動,他們都及時和實習老師商量,但他們總是考慮到老師的時間和精力,從來不讓他們為難。一個月的實習轉眼就結束了,實習老師和同學結下了深厚友誼,特別是將來準備學師範的同學和實習老師關係更加密切。實習老師因為心情愉快,在教學上有很多體會。學生能積極配合實習工作,不但學業沒受影響,而且自學、自治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指導實習的高校老師認為兩個班級相比,二班同學更為成熟,更能體現高一同學應有的覺悟。二班的成熟表現在哪裏呢?他們的覺悟主要是什麼呢?年級組長組織兩個班深入地討論。一班同學經過反複的討論,冷靜的思考,他們認識到:成熟主要表現在他們知道關心他人,覺悟表現在他們懂得為什麼要尊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