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章回體長篇曆史演義。《三國演義》以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為題材展開記述。從內容上來看,這部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部分: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三國演義》用詩一般的筆調描寫了許多波瀾壯闊的戰爭故事,成功塑造了諸葛亮、劉備、關羽、曹操、周瑜、郭嘉等膾炙人口的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誌通俗演義》,顧名思義,就是《三國誌》的通俗版。《三國誌》並不是作者在創作《三國演義》時唯一的參考書籍,書中素材更多源自於民間傳說。因此,《三國演義》雖然沒有完全歪曲曆史,但是也並非完全按照曆史事實來寫。在《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是諸葛亮,但在曆史上,草船借箭的是孫權。又譬如,《三國演義》第五回中寫關羽溫酒斬華雄,威震天下,其實華雄並不是死在關羽刀下,而是被孫堅所殺。《三國演義》是按照“七實三虛”的原則進行創作的,也就是說,大部分情節與曆史事實相符,小部分為虛構。
《三國演義》塑造了三個最經典的人物形象,即:奸絕曹操,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著名史研究專家魯迅先生曾經說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其實,真實的諸葛亮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但並不擅長打仗。真實的曹操也不像中描寫的那樣奸詐虛偽,而是一個胸懷天下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