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聊齋誌異》“鬼話連篇”(1 / 1)

蒲鬆齡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短篇家,他創作的《聊齋誌異》成為我國古典文言短篇的巔峰之作。《聊齋誌異》簡稱《聊齋》,俗名叫作《鬼狐傳》。全書共包括有短篇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我國文言短篇發展到清朝已經十分成熟,到了蒲鬆齡這裏,又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幾乎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聊齋誌異》成功地塑造了很多典型的藝術形象,人物形象靈活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構思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曆來受到名家的好評。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蒲鬆齡早年以教書為業,七十多歲才考中進士,一生窮困潦倒。他40歲左右的時候開始創作《聊齋誌異》,曆時30多年將其完成。“聊齋”是他書齋的名字,“誌”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因此,“聊齋誌異”的意思就是在聊齋中記述奇異的故事。

《聊齋誌異》寫了許多神仙鬼狐的故事,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人與人或非人之間的友情故事;不滿黑暗社會現實的反抗故事;諷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訓誡故事。通過這些看上去鬼話連篇、荒誕不經的故事,作者對當時黑暗、腐敗的社會製度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隨時可能爆發的社會矛盾,表達了普通百姓的美好追求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