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代臣民將皇帝稱為“陛下”。如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就有記載:“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不過,陛下原是指宮殿的台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階,起初並不是皇帝的稱謂。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執兵器的侍衛站而成列,以示威風且可防不測。為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大臣們上朝有事參奏時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而要先對站在“陛下”的侍衛說,再由其轉達。後來,人們就用“陛下”作為對皇帝的直接稱呼,表示自己雖然是在對皇帝說話,但不敢忘記在禮儀上自己原本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為何把皇帝稱為“陛下”(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