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古代社會特別看重子女之“孝”,把有無子嗣提升到倫理道德的高度。而且,在《儀禮》中也有關於女子“七出”的說法:若是婚後無子,夫家便可以此為由休掉妻子。由此可見,在男權社會中,無論主觀還是客觀,新婚妻子還有夫家都對懷孕生子有很急切的期待心理,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很多求子的禮俗,其中“拜神求子”是最為重要的禮俗。
在古代,女子希望婚後能盡早生下子嗣,就會由較年長的女眷帶著前往寺廟參拜“送子娘娘”。參拜時一定要虔誠恭敬,而對參拜的時間並沒有做出詳細的規定。求子的女性,要先把水果貢品擺在香案上,拈香跪拜禱告,請求送子娘娘賜子。然後再擲“信杯”,如果擲的是“吉卦”,就表示送子娘娘已經答應賜子與她,她要給送子娘娘懷中的娃娃穿上事先準備好的小衣服,然後再拜。若日後確實懷孕了,還要再來拜謝。還有一些巫術行為夾雜在拜神求子的儀式中,比如“偷子”,也就是在神案上放置一個泥娃娃還有人會在泥娃娃的生殖器上撫摸一番,或者刮下、掐下一些泥巴帶回家衝衣或者服用等。這一行為可能來自於女媧黃土造人的傳說。
由於地域的差異,我國的不同地方存在著形式多樣的求子習俗。歸根結底,這些習俗都是人們內心對傳宗接代這一傳統思想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