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就有“父天而母地”的說法,可見人們早在遠古時候就已經萌生了對土地的崇拜之情,大地生長五穀,養育萬物,猶如慈愛的母親。因此,古文獻記載土地神是“社”,祭禮叫“宜”。在殷商甲骨文裏已有對社土的祭祀,還有大量祭祀山嶽河流的記錄,主要目的是祈求農作物的豐收。
據記載:“圓丘大壇,祭天也;方澤大折,祭地也。”說的是祭祀大地要在夏至日這一天,並且要在北郊的澤中方丘上舉行。因為天氣從夏至日這一天開始逐漸轉涼,萬物開始衰敗凋零,這是一個陽盡陰止的日子。方位上,北郊也屬陰象。天圓地方,選擇方丘祭地,體現了法地的思想,也表示了人們對土地的敬重。
具體到禮儀來說,祭地禮儀與祭天大致相近,但用的不是燔燎而是瘞埋,也就是在祭祀之後挖坎穴將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牲畜取黝黑之色,用玉為黃琮,黃色象土,琮為方象征地。祭祀場麵非常宏大,祭品豐富,禮儀複雜,過程十分隆重,期間皇帝需要跪拜70餘次,耗時大約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