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退為進,步步為營
對待某一事物,我們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麵,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麵,然後再理智地預見一下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從而果斷地決定是進還是退,掌握好進與退的分寸,由退轉進,從而獲得最終的成功。
古羅馬雄辯家西塞羅說過,為了開玩笑,可以把對手否定的結論拿來加以肯定,回敬對方。這句話和“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意思是相通的。這也就是我們經常用的一招:接過對方的話鬥,順勢反攻過去。隻要過渡隱蔽,轉換自然,就會構成攻擊性的幽默。
在生活中,總有一些不懷好意或別有用心的人提出侮辱性的問題,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反擊呢?
(1)跳出圈套。因為不懷好意者往往采用了複雜問語,二難問句和誘人自相矛盾的手法發難對方,如果仍然在這一圈套內回答問題,就會陷入處處挨打的被動局麵。隻有跳出圈套,才能擺脫困難。
(2)答話要幽默風趣,軟中帶硬。切忌擺事實講道理。這是反邏輯的巧辯理論的運用。對付反邏輯在先的不懷好意的發問隻能采取趣答的方式予以還擊,否則,又會重墜圈套。
有一個密蘇裏人挖苦阿肯色人:“有個阿肯色小夥子20歲才頭一次穿鞋子。為了看看自己的腳印有多好看,他退著走路。看著自己的腳印,他高興極了,結果一直退到密蘇裏地界,人們才把他叫住。”
阿肯色人自然不甘示弱:“對,那是真的。我跟他根熟。打那以後,他就再沒有回阿肯色。密蘇裏人發現他能從l數到20,便請他去學校當老師了!”
我國古代兵書《百戰奇略》中有專門論述“進戰“和“退戰”的章節。舌戰與兵戰一樣,應視敵情條件的變化,采取進攻或防守的策略。在辯論中,當不便於或不利於正麵進行爭論時,就可以某些讓步來作為緩;實際上則是調整策略,改變進攻方向,抓住有利戰機,給對方以迎頭痛擊。這裏納“退”隻是一種誘導性的戰略步驟,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進攻。進與退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且又相互轉化的。古今中外許多雄辯家都擅長運用,以退為進,化害為利”的技巧,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
有一次,馬克·吐溫對新聞界發表談話時說:“美國國會中的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的。”這下子可惹火了了華盛頓的議員們。他們憤怒地責令馬克·吐溫賠禮道歉,否則就將他告上法庭。馬克·吐溫迫不得已在報紙上發表聲明:“日前鄙人曾說有些國會議員是狗婊子養的,事後有人向我興師問罪,我經過反複考慮,把我說過的話修改一下: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的。”
馬克·吐溫不愧是偉大的諷刺作家,他的這個聲明非常巧妙地運用了以退為進的技巧。馬克·吐溫將“是“改成“不是”,表麵上看是作了讓步,改變了說法。但實際上,隻是改變了攻擊的方向而已。試想“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的”,不就是意味著另一些是狗婊子養的嗎?這隻是明退暗進罷了。
運用以退為進的技巧,關鍵在於對辯論的形勢要洞若觀火,真正做到心中有數,既能看到有利的一麵,又能看到不利的一麵,然後再預見一下辯論的發展趨勢,從而果斷地決定是進還是退,掌握好進與退的分寸,由退轉進,才能夠控製局麵,進退自如,化害為利,從而取得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