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根據自己的身份說話(1 / 1)

5、根據自己的身份說話

與人交往的時候,每個人總是以一定的身份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你想讓彼此的交流達到預期的效果,除了要有對象意識外,還要有自我身份意識,也就是說話要得體,言語形式的選擇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保持自我本色。

人們在交談的時候,總是以一定的身份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你想讓彼此的交流達到理想的效果,除了要有對象意識外,還要有自我身份意識,就是說話要得體,言語形式的選擇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保持自我本色。古時候,有這麼一個故事:

衛國有戶人家迎娶新媳婦。那新媳婦走出娘家門剛上了花車,就立刻向趕車的車夫問道:“兩邊拉套的馬是誰家的?”車夫說:“租的。”媳婦叮囑車夫:“那,好好照顧它們,別把它們累壞。”花車丈夫家門口,新媳婦剛被扶上車,又叮囑伴娘:“快去滅掉灶膛的火,小心火災。”走進堂屋,看見地上有塊石頭,又說:“快把石頭搬出屋裏,放在這裏妨礙人來回走路。”婆家的親戚朋友聽了,都不禁啞然失笑。

其實,新媳婦說的這三句話,本身沒毛病,那為什麼會貽笑大方呢?問題根源於——新媳婦第天嫁入人家,家事還不了解,她說那些話語,全然像個主事多年的家庭主婦的口氣,這些話語不符合她的“新娘子”的身份,所以顯得不得體,以致給人留下笑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與人交談的時候,一定得注意自己的身份,說話隻明符合自己的身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則,即使說得很有道理,也隻會讓談話失敗。甚至,還會像這位新媳婦一樣受到他人嘲笑。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根據自己的身份說話呢?

當你以下級的身份向上級彙報工作時,一定要持敬重的態度,注意措辭的嚴肅性和應有的禮節性。當你與同輩親友交談時,則應該親切、自然一些,不宜過於“一本正經”,否則便會有故作姿態之嫌。說話不得體,不注意身份,聽的人總感到不是滋味,甚至引起反感,這就必然要影響到交際效果。

說話形式的選擇要符合自我角色身份,就應做到以下兩點:

(1)角色身份要與稱謂、口吻相適合。身份在話語交際過程中首先表現為稱謂,它有對人、對己兩種。身份在交際過程中還表現為說話的語氣。

(2)說話形式的選擇要與場合相適應。一位湘籍著名歌星應邀在長沙作佳賓主持“情係三湘”的服災義演節目串聯時,隻見她手持話筒,朗聲說道:“那次中央電視台舉行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我給‘娘屋裏’的參賽選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裏’的份子妹子到北京參賽,我還要給他們打最高分。”

這樣的話不無失體之嫌。償若是在私下場合對“娘屋裏”的說說私情乃人之常情,可是在這義演的嚴肅場合,說的又是嚴肅莊重的大獎賽評委打分問題,如此的偏重於“情感”而硫於“理智”的話語,人們不禁會問:作為評委,其公正何在?這樣的話顯然與自己主持人的身份不符。

由此可見,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說話時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我們經常講到的一個字就是“我”字。“我”字講得太多,過分強調,就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己的印象,這會在對方和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來往的深入。

因此,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必須掌握“我”字運用的分寸。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1)盡量用別的詞代替“我”。

在許多情況下,可以用“我們”一詞代替“我”。以複數的第一人稱代替單數的第一人稱,可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情感的交流。

比如:“我建議,今天下午……”可以改成:我們……好嗎?”

(2)能省略“我”字的時候,就不必說出。

比如:“我對我們公司的員工最近做過一次調查統計,(我)發現有40%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情緒,(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來自獎金的分配不公,(我建議)是不是可以……”

第一句用了“我”,主詞已經很明確,那麼後麵幾句中的“我”不妨統統省去。這對句子意思的表達毫無影響,且能使句子顯得更簡潔,避免不必要的重複,還能使“我”不至於太突出。

(3)盡量以平穩和緩的語調談化“我”字。

講“我”時,“我”字不要讀成重音,語音不要拖長,目光不要礎礎逗人,表情不要眉飛色舞,神態不要得意洋洋,語氣也要平淡。應該把表達的重點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上,而不要突出做這件事的“我”,更不要使聽的人,覺得你高人一等,是在吹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