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主動打破僵局話語技巧
怎樣才能打破這種僵局,使交談得以順利進行呢?這就需要有一方能夠寬容大度地站出來,用自己的智慧來征服對方了。
人們在工作、生活的交談中,常常會出現言語“頂牛”的現象,一言不合,你不退,我不讓,形成僵局,怎樣打破這種僵局,使交談達到預期的效果呢?
(1)說服對方
交談雙方由於觀點分歧、認識差異、利益矛盾等原因,出現僵局,打破這種僵局的首要辦法就是說服對方。一方把加一方說服了,掃除了橫亙在彼此之間的思想障礙,交談就可以順暢地進行了。
某縣水利局李局長一行到小蠻河檢查防汛工作,發現水庫的黏土大壩年久老化,新打的防洪木樁有少數不牢靠,存在較大隱患。李局長找水庫管理所趙所長談話:
李局長:“小趙,你的防洪木樁有的用手都搖得動,能防大風大浪嗎?”
趙所長:“隻有極少數木樁不夠牢靠,無關大局。這密密麻麻的兩排木樁發揮整體效應,什麼風浪都搞得住。”
李局長:“小趙呀,歐洲古代有個故事,說的是一位將軍的坐騎,它馬掌上掉了一顆釘子,將軍覺得是小事一樁,不以為意,誰料釘子掉了,導致馬掌脫落;馬掌脫落,導致坐騎陣前失落,導致坐騎陣前失蹄,坐騎失蹄,導致將軍戰死;將軍戰融會貫通,導致戰役失敗;一場關鍵的戰役失敗,導致帝國滅亡。這就是釘子效應。我國古代也留下了‘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的教訓,細節能決定成敗啊。”
趙所長:“局長,我明白了……”
李局長和趙所長的談話出現僵局時,雙方都企圖說服對方。趙所長的“整體效應”沒有說服力。李局長用“釘子效應”,說明萬萬不能輕視細節,對人民的生命財產負責,必須從細節做起,教育小趙認識了“千裏這堤,潰於蟻穴”的道理,成功地打破了僵局。
(2)轉移焦點
交談中,雙方發生“頂牛”現象,三言兩語又說不服對方,這時可以設法轉移對方的心理焦點,緩和氣氛,加辟蹊徑,巧妙地打破僵局。
幾位顧客在一家飯店用餐,當服務員把一碗雪菜黃魚湯送上來時,言語僵局出現了。
顧客:“我們點的是雪菜黃魚,怎麼把魚湯端上來了?”
服務員:“對不起!也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差錯,我們查查。”
顧客:“你們的服務態度也真成問題!重做?哎,時間又來不及了。”
這時,兩難的局麵出現了:重做吧,顧客沒有時間等待了;退款吧,顧客沒菜可吃,怎麼辦?能不能說服顧客接受既成事實呢?
服務員:(風趣地)“看來,這魚呀,就離不開水,它活著時喜歡水,做成菜還是喜歡水,各位要是喝了這雪菜黃魚湯,保你們做事、交友一定會如魚得水……”
顧客:(高興地)“小姑娘真會說話,就衝你這句大吉大利的話,這碗魚湯我們喝定了”。
服務員麵對言語僵局,不急不躁,不頂不退,巧妙地用詼諧幽默的話,轉移顧客關注的焦點,化解顧客不滿,並引申成吉祥之兆,使顧客高高興興地接受了既成的事實,成功地打破了言語僵局。
(3)求同存異
交談雙方既有共同的認識,又有不可調和的分歧,在這種情況下形形僵局,可以用求同存異的方法去解決,各自保留意見,按菜同的認識去辦事,打破目前的僵局。
林美華今年9歲,上小學三年級。怎樣安排她今年暑假的生活呢,她爸爸、媽媽有一次這樣的談話:
媽媽:“美華暑假怎麼過,咱們來個精心安排吧!”
爸爸:“孩子平時功課重,壓力大,放假了就讓她放鬆放鬆,完成作業,以玩為主。”
媽媽:“哪家的孩子成才是玩出來的?都是逼出來的嘛!我安排美華上午去學英語、練鋼琴,下午到體操班訓練,做暑假作業是晚上的事……”
爸爸:“慢,我不同意你的安排,搞得比上學還緊張,對孩子成沒有好處。”
媽媽:“現在家家都是獨生子女,在競爭,在攀比,我們家丟不起這個麵子。”
爸爸:“重視對子女的培養,這是我們的菜同認識。到底怎樣安排對孩子成長更有利呢?我們看法不同,我看也不必再爭論了,聽聽美華的意見,聽聽孩子老師的意見現說吧。”
孩子怎樣過暑假?媽媽主張“以學為主”,爸爸主張“以玩為主”,談話中僵局出現了,爸爸先肯定雙方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把孩子培養好,然後各自保留意見,他用求同存異的方法打破了談話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