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勇於成功實踐(9)(3 / 3)

如果把相關的想法同時寫出來,就可以記得更久,記得更正確,這是許多實驗已經證實的結論。

一旦養成這個習慣,即使在異常吵鬧的環境中也不會受到幹擾當你思考時,應該盡量寫下來,你的靈感就會馬上來了,這實在是個好辦法。

二、立即付諸行動

人間的事情沒有一件絕對完美或接近完美,如果要等所有條件都具備以後才去做,隻能永遠等待下去了。

1.做主動的人

每一個行業的領導人物都認為第一流的人才非常欠缺,根據可靠的材料,社會上仍有許多高級職位在等你。

有一個主管曾說,資曆很好的人實在很多,但都缺乏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這就是貫徹的能力。

每一個工作——不論是經營事業、高級推銷工作或科學、軍事、政府機關工作——都要腳踏實地的人來執行。主管在聘用重要職位的人才時,都會先考慮下麵這些,然後才決定是否聘用。這些問題有:“他願不願意做?”、“他會不會堅持到底把事情做完?”、“他能不能獨當一麵,自己設法解決困難?”、“他是不是有始無終,光說不做的那一種人?”

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設法了解那個人是不是“說做就做”。

再好的新構想也會有缺陷,即使是很普通的計劃,如果確實執行並且繼續發展,都比半途而廢的好計劃要好;因為前者會貫徹始終,後者則前功盡棄。

如果你一直在想而不去做的話,根本成就不了任何事。請你想想看,世界上每一件東西,從人造衛星到摩天大樓以至嬰兒食品都是由一個想法付諸實施所得的結果。

當你研究“人”(包括成功人士、平庸之輩)時,會發現他們分別屬於兩種類型。成功的人都很主動,我們叫他“積極主動的人”;那些庸庸碌碌的普通人都很被動,我們叫他“被動的人”。

仔細研究這兩種人的行為,可以找出一個普遍原理:

積極主動的人都是不斷做事的人。他真的去做,直到完成為止。被動的人都是不做事的人,他會找借口拖延,直到最後他證明這件事“不應該做”、“沒有能力去做”或“已經來不及了”為止。

積極主動的人與被動的人之間的差別,從小地方就看得出來。積極主動的人(以下簡稱A 先生)計劃好一個假期,就真的會去度假;而被動的人(以下簡稱P 先生)也計劃好一個假期,卻拖延到明年再打算。A 先生認為應定期參加社會活動,結果他真的做了;P 先生也認為該多參加社會活動,但他會找出各種辦法來拖延。A 先生認為應該寫一封信給一個人來恭賀他的成就,他真的寫好並立刻交寄;P 先生卻找了一個理由來拖延,結果一直沒有寫。

他們之間的差異也會在大事上表現出來。A 先生想要自己創業,結果他說做就做;P 先生也想創業,但他總是在最後關頭發現“為什麼不該做”的“好”理由。

A 先生已經四十歲了,他很想換一個新工作,結果他真的去做;P 先生也一樣,但他一直猶豫不決,以至於什麼事也沒有做成。

他們的差異也會在各種行為上表現出來。A 先生想做就做,因而獲得自信、安全感、獨立自主以及更多的收入;P 先生想做不做,因而永遠度日如年。

主動的A 先生會成就許多事情;被動的P 先生很想做事但不會真的去做。

人人都想變成“積極主動的人”,那就讓我們養成及時行動的好習慣吧。

2.克服困難

有許多被動的人平庸一輩子,是因為他們一定要等到一件事情都百分之百的有利、萬無一失才去做。當然,我們必須追求完美,但是人間的事情沒有一件絕對完美或接近完美,等到所有的條件都完美以後才去做,隻能永遠等下去了。

成功的人物並不是在問題發生以前,先把它統統消除,而是一旦發生問題時,有勇氣克服種種困難。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的完美要求必須折中一下,這樣才不至於行動以前陷入永遠等待的泥沼中。當然最好是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那種大無畏的精神。

當我們決定一件大事時,心理一定會很矛盾,都會麵對到底要不要做的困擾。我們要用決心燃起心靈的火花,就會想出各種辦法來實現我們的心願。

如果一直拖延,直到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時,目標可能永遠都實現不了。

不要使自己成為一個“被動的人”。不要等所有的條件都十全十美後再動手,否則隻好由於實際情況與理想永遠不能相符一直拖下去了,貽誤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