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行為影響他的態度:“與其興之所至才擊節高歌,不如先引吭高歌帶動心情。”行動能帶來回饋和成就感,也能帶來喜悅,在潛心工作時所得到的自我滿足和快樂是其他方法不可取代的。這麼說來,如果你尋找快樂,如果你想發揮潛能,如果你想獲得成功,就必須積極行動,全力以赴。
每天都有幾千人把自己辛苦得來的新構想取消或埋葬掉,因為他們不敢執行。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些構想又會回來折磨他們。
因此,請記住下麵兩種方法:
(1)切實執行你的創意,以便發揮它的價值,不管創意有多好,除非真正身體力行,否則永遠沒有收獲。
(2)實行時心理要平靜。天下最可悲的一句話就是,我當時真應該那麼做卻沒有那麼做。每天都可以聽到有人說:“如果我當年就開始那筆生意,早就發財囉!”
或“我早就料到,我很後悔當時沒有做!”一個好創意如果胎死腹中,真的會叫人歎息不已,永遠不能忘懷。
如果真的徹底施行,當然就會帶來無限的滿足。
你現在已經想到一個好創意了嗎?如果有,現在就行動。
你可以界定你的人生目標,認真製定各個時期的目標。但如果你不行動,你就像這樣的一個人:此人一直想到北京旅遊,於是訂了一個旅行計劃。他花了幾個月閱讀能找到的各種資料——北京的藝術、曆史、哲學、文化。他研究了北京地圖,訂了飛機票,並製定了詳細的日程表。他標出要去觀光的每一個地點,每個小時去哪裏都定好了。
這人有個朋友知道他翹首以待這次旅遊。在他預定回家的日子之後幾天,這個朋友到他家做客,問他:“北京怎麼樣?”
這人回答:“我想,北京是不錯的,可我沒去。”
這位朋友大惑不解:“什麼!你花了那麼多時間做準備,出什麼事啦?”
“我是喜歡訂旅行計劃,但我不願去飛機場,受不了。
所以呆在家裏沒去。”
苦思冥想,謀劃如何有所成就,不能代替身體力行的實踐。沒有行動的人隻是在做白日夢。對此,安東尼·羅賓指出,行動是化目標為現實的關鍵步驟。
2.行動預見目標
如果我們期望實現目標,就必須首先看到目標實現。
如果你想獲得加薪、在公司獲得較大的機會、較好的職位、你夢想中的房屋等,我建議你每天花幾分鍾遵守精確的步驟,這樣你向往的那一天終會到來。那時候,你將不僅“看見到目標實現”,而且會“達到想要的目標。”
曾有許多人計劃要攀登華山的北麓,一位記者對他們中的許多人都作了采訪,隻有一個說出了“我要”。
那個人是一個年輕人,這位記者問他:“你是不是要攀登華山的北麓呢?”這位年輕人朝著他看了一下,然後說:“我要攀登華山的北麓。”最後隻有一個人登了北麓。
他就是那位說出“我要”的人,因為隻有他看見了目標實現。
在任何一個行業,不管我們是在尋找一個較好的工作,還是較好的財產、永久與快樂的婚姻,或者是所有這類的事情,我們都必須在達到想要的目標之前,先看見目標實現。
當你的眼睛看著目標時,達到目標的機會就會變得無限的大。真的,不管你見到勝利或失敗,這項原則都適用。
把目標適當地寫在一張或多張卡片上。你要把它寫得清清楚楚,以便你閱讀每一行中的每個文字。將這些卡片保存好,並隨時把這些目標帶在身邊,每天都要複習這些目標。但別忘了:行動才是我們的目標。當世界上最長的火車靜止不動時,在它的八個驅動輪前麵放一塊小小的木頭,就能使它永遠停在鐵軌上。而同樣的火車在以每小時100 裏的時速前進時,卻能穿透五尺厚的鋼筋混凝土牆壁。這也是你的寫照,請現在就開始去取得行動勇氣,衝破你前進道路上的種種阻礙與難關吧。
3.行動增強信心
行動本身會增強信心,不行動隻會帶來恐懼。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行動。
要增加恐懼感的話,隻需等待、拖延、推托就可以了。
有一次一個傘兵教練說:“跳傘本身真的很好玩,難受的是‘等待跳傘’的一刹那。在跳傘的人各就各位時,我讓他們‘盡快’度過這段時間。曾經不止一次,有人因為幻想太多‘可能發生的事’而暈倒。如果不能鼓勵他們跳第二次,他就永遠當不成傘兵了。跳傘的人愈拖就愈害怕,就愈沒有信心。”
行動可以治療恐懼。有一天晚上,一個5 歲的小男孩已經上床半小時了,突然放聲大哭。小男孩剛才看了一部科幻片,害怕片中的綠色妖怪闖進來抓他。他父親的做法很特別,他並不是說:“不要怕,孩子,沒有什麼好怕的,回去睡覺吧。”反而用一種積極的做法來消除他的恐懼,他走到每一扇窗戶跟前看看窗戶關好沒有,最後又將一把玩具手槍放在小男孩的枕邊說:“畢裏,這把手槍給你以防萬一。”小家夥聽了很放心,幾分鍾就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