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積極思考與自製力(9)(3 / 3)

就我們自身而言,一旦某種與自身有關的思想或信念進入這幅“自我肖像”,它就會變成“真實的”。在此之後,我們很少去懷疑其可靠性,隻會根據它去活動,就像它的確是真實的一樣。

著名心理學馬爾慈說,人的潛意識就是一部“服務機製”——一個有目標的電腦係統。而人的自我意識,就猶如電腦程序,直接影響這一機製運動和結果。

如果你的自我意識是一個失敗的人,你就會不斷地在自己內心的“熒光屏”上看到一個垂頭喪氣、難當大任的自我,接收“我沒出息、沒有長進”之類負麵的信息。

然後,你就會感受到沮喪、自卑、無奈與無能——而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失敗。

另一方麵,如果你的自我意識是一個成功人士,你就會不斷地在你內心的“熒光屏”上見到一個躊躇滿誌、不斷進取、敢於經受挫折和承受強大壓力的自我,聽到“我做得很好,而我以後還會做得更好”之類的鼓舞訊息,然後感受到喜悅、自尊、快慰與卓越——而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成功。

自我意識的確立是十分重要的,其正麵或負麵傾向都是你的人生走向成功或失敗的方向盤和指南針。自我意識的形成有這樣一些特點:

1.人的所有行為、感情、舉止,甚至才能始終與自我意識息息相關。

每個人把自己想像成什麼人,就會按那種人的方式行事。而且,即使他做了一切有意識的努力,即使他有意誌力,也很難扭轉這種行為。

自我意識是一個“前提”,一個根據。你的全部個性、行為,甚至能力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如果你從心理上逃避成功,害怕成功,麵對機會或挑戰,你就可能畏畏縮縮。

這樣,你即便不是一個失敗者,也是一個平庸之輩。

因為,在你的自我意識裏已經有了失敗的自我意識。

其實,隻要改變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不管是企業家、商人或是學生、教師,其工作績效都會發生奇跡般的變化。

2.自我意識是可以改變的。

你難以改變某種習慣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這樣一個原因:幾乎所有試圖改變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謂自我的行為模式上而不是意識結構上。

很多人對心理谘詢或指導感到意義不大,是因為他們想要改變的是特定的外在環境或者特定的習慣和性格缺陷,而從來沒有想到改變造成這些狀況的根源——自我意識。

普萊斯科特·雷奇是自我意識心理學的先驅之一,他在這個問題上做了最早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實驗。雷奇認為個性是“一套思想體係”,思想與思想之間必須一致。同這個體係不一致的思想受到抵觸或排斥,因而也不能引導人的行為。相反,與這個體係一致的思想則被采納。

你不難看出,這套思想的中心就是個人的“自我理想”,也即自我意識,或者他的自我觀念。雷奇是一位教師,他用幾千個學生來驗證了“自我意識”的理論。

雷奇的自我意識的理論認為:如果某位學生學習某一學科有困難,可能是因為從這位學生的眼光來看他不適合學習這門學科。

然而雷奇相信,如果改變學生這種觀點體現的自我觀念,那麼他對這門學科的態度也就會相應改變。如果幾千名學生因改變了自我意識進而改變了他的自我定義,他的學習能力也會改變。

這種理論得到了有力的驗證。

一個學生在100 個單詞中拚錯了55 個,而且很多課程都不及格,以致喪失了一年的學分。然而第2 年各科平均成績91 分,成為全校拚寫最優秀的學生。

另一個男孩因成績太差而被迫轉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後卻成了全優生。

一個姑娘拉丁文考試4 次不及格,同學校的輔導員談了3 次話後,就以84 分的成績通過了。

一個男生被一個考核機構認定為“英語能力欠缺”,卻在第二年榮獲學校文學獎的提名。

這些學生的問題不在於他們智力遲鈍或基本能力的缺乏,而在於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恰當。他們“確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不是說“我考試失敗了”,而是認為“我是個失敗者”;不是說“我這門不及格”,而是說“我是個不及格的學生”。

要想有所成就,並全麵地完善自己的意識,就必須有一個適當而又現實的自我意識伴隨著自己,就必須能接受自己,並有健全的自尊心。

必須信任自己,必須不斷地強化和肯定自我價值,必須恰如其分地、有創造性地表現自我,而不是把自我隱藏或遮掩起來,必須有與現實相適應的自我,以便在一個現實的世界中有效地發揮作用。

此外,你還可通過長期的自我觀察或借助心理谘詢師的指導,逐步而客觀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弱點,並且積極現實地對待這些長處和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