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培養出能幹的下屬,主管才會省心省力(1 / 1)

如果主管不想獨自承擔所有工作,那麼就應該造就人才。隻有培養了有能力的下屬,主管才會擁有得力的助手。下屬都是能幹的人,主管沒有理由不相信他們能把工作做好。

職場上有兩種主管,一種是吃苦受累,死守技巧的主管,一種是願意培養下屬的主管。前者在工作中的表現是指示多,控製多,要求多,關注事,個人承擔的工作多,和下屬的關係疏遠。後者在工作中的表現是指導多,信任多,發掘多,關注人,積極培養下屬的工作能力,和下屬的關係密切。

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寫道:“領導是教師,能不斷幫助人們看清事實,促進每個人學習。”可見,在職場上願意培養下屬的主管,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領導,負責任的領導。

在今天,主管領導下屬不再功利性地利用他人來達到團隊的目標,強製性地要求下屬改變,而是主管主動地接近下屬,促使其自覺自願地發揮潛能,讓下屬在完成團隊目標的同時,感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自我能力的成長。

這是一種高效能的狀態,很多主管不能把它變成現實。在職場上有這樣一種觀念阻礙著主管培養下屬的工作能力:主管擔心下屬能力提高以後,自己是否會有被取代的危險。實際上,下屬的能力變強,主管的績效也將提高,這是一種雙贏的結果。

在職場上,很少有主管因為培養了一些出色的下屬而被解聘的事情出現。隻要是有眼光的老板絕不會因為你培養了能力強的下屬,就讓他替換了你的工作。知人善用的老板會重用主管,讓他承擔更重要的工作,有機會培養出更多有能力的下屬。如果老板真的棄用主管,別人會怎麼看:不要把自己所擁有的技巧教導任何人,否則下一個被遺棄的就是你。這種死守技巧的觀念對整個企業來說,是一種惡性的循環。

那些不願教導下屬的主管都是目光短淺的領導。有的主管常會抱怨自己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多麼的辛苦。如果你建議他把工作分給下屬去做,他又會流露出懷疑的表情:“他們可以嗎?不會到最後還是由我來收拾爛攤子吧!”

如果主管不想獨自承擔所有工作,那麼就應該造就人才。隻有培養了有能力的下屬,主管才會擁有得力的助手。下屬都是能幹的人,主管沒有理由不相信他們能把工作做好。另外,有的主管總是擔心下屬對自己構成威脅,但是沒有注意到工作績效差才是影響自己成功的最大障礙。

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講,下屬是可以視為一種資源的。好主管的工作績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下屬資源。對下屬資源充分開發,才有可能創造更大的績效;下屬的能力越強,主管的績效也就越大。試想,一個好主管培養了一群像他一樣優秀的下屬,主管本人獲得的成功也就越大。

在職場上主管和下屬之間的差距可能很小,下屬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時,有能力幫助主管完成一些工作。如果下屬暫時沒有這個能力,也不代表他不可能成為接近於領導的優秀人才。這個轉變的過程需要主管傾囊相授。

當下屬們具備這樣的工作能力,主管可以放心地把工作交給下屬去完成。主管的工作變得輕鬆了,自然能夠騰出很多時間來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主管個人素質的提高反過來能夠激勵下屬努力工作,下屬在工作時,會變得更加有自信。這才是對企業發展有幫助的發展過程。

大部分人是有感恩之心的,主管對下屬的培養是不會被忘記的。這樣的上下級關係必然是密切、團結、信任的關係。培養下屬是主管義不容辭的責任,下屬也會用同樣的心態來幫助其他人。

主管的職責並不是對所有的事情都要詳細地了解具體怎麼做。如果主管經常把自己陷入工作中,是不太可能有新的發明和創造的,更不用說休息的時間了。長此以往,主管會因為工作積勞成疾,下屬的工作能力也不會有任何提高。這樣的工作團隊等於是主管一個人在忙碌,必然效率低下。主管一定意識到,在日常中要交給下屬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而不是為了死守技巧代替下屬解決工作上的問題。

對於有些下屬來說,工作不僅是他們生存的手段,還是他們自我實現的途徑。如果主管培養下屬的積極性不高,就會導致一種更糟的情況:那些有才智、有上進心的下屬由於無法達到自身成長的目標,或者逐漸喪失了工作的熱情,或者選擇了轉投“明主”。這是一種人才流失,是團隊的損失。

做一名好主管,就應該關心下屬能力的培養問題。隻有培養出能幹的下屬,主管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才可以省心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