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存貨決策?(1 / 1)

通過上一節的介紹我們了解到:存貨是反映企業流動資金運作情況的晴雨表,它作為一項重要的流動資產,其存在勢必占用大量的流動資金。既然存貨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到底該怎樣做好存貨決策呢?這就是我們本節所要介紹的內容。

首先,我們再回顧一下存貨的概念。存貨是指企業日常生產經營過程中為生產或銷售而儲備的物資。我們再來對存貨決策進行初步的了解。存貨決策可分為存貨與否決策、存貨數量決策、存貨期限決策等幾個方麵。其中,存貨與否決策涉及零庫存問題;存貨數量決策決定存貨的批量,包括采購批量和生產批量;存貨期限決策涉及商品保本期和商品保利期問題。

其次,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各種決策:

1.訂購點決策

存貨的基本性質是在當期內隨著提取而降低,因此企業的管理人員需要決定在何種剩貨水平時就必須發出新的訂單,以避免屆時完全缺貨,這個剩貨水平就稱為訂購點。如果訂購點為20,則表明企業所存貨物降到20單位時,就必須發出訂單,以保持應有的存貨量。訂購點決定於訂購前置時間、使用率、服務水平以及其他因素,具體如下:

(1)訂購前置時間

是指自訂購單發出到接到貨物所需要的平均時間。這段時間越長,則訂購點就越高。譬如,訂購後等候20天才取得貨物比僅需10天所采用的訂貨點要高,也就是必須提早訂貨。

(2)使用率

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顧客的平均購買數量。使用率越高,則訂購點就應越高。因此,每天銷售4單位就比每天銷售2單位使用的訂購點高。

(3)服務水平

是指企業希望從存貨中直接用來完成顧客訂單的百分比。服務水平越高,訂購點就應越高。使用率與訂購前置時間變動越大,則訂購點應越高。隻有這樣,才能達到一定的服務水平。一般把高於訂購點的存貨叫安全存貨,這與補充存貨相反。企業安全存貨的大小,取決於顧客服務與成本兩項因素。

綜上可見,“何時訂購”這一決策,乃是尋求一個最低的存貨水平,當達到這一水平時,就須發出新訂單。在使用率越高,訂購時間越長以及在使用率及訂購前置時間變動的條件下,服務水平越高,則所需的訂購點也應越高。換言之,訂購點是由平衡缺貨的風險和存貨過多的成本而決定的。

2.訂購量決策

企業有關訂購多少(即訂購量)的決策直接影響企業的訂購頻率。訂購量越大,則購買頻率越低(即購買次數越少)。每次訂購要花費成本費用,但保留大量存貨也需要成本費用。企業在決定訂購數量時,就要比較訂購成本和存貨占用成本這兩種不同的成本。

我們來著重分析訂購成本:

訂購成本也就是訂貨處理成本,對於經銷商和製造商來講有所不同。經銷商訂購成本是指每次從發出訂單到收貨、驗貨所發生的成本,如物品費用(郵票、訂單表格、信封等項支出)及人工費用等。不同企業對訂貨處理成本估計數值的差異,有些是真實的,即來自實際經營成本的差異;有些是人為的,即來自會計方法的不同。

製造商訂購成本包括裝置成本與運轉成本。如果裝置成本很低,則製造商可以經常生產該產品,該產品的成本將變得非常牢固。然而,如果裝置成本過高,製造商隻有在大量生產的情況下才能降低平均單位成本。此時,企業願采取大量生產但生產次數較少的生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