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他手裏的這幾篇日記是他從未見過的,日記中特別提到了一座建築,而且是非常有名的教堂——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位於聖彼得廣場背後,這個廣場彙聚了各個時代最頂尖的建築大師的智慧精華,堪稱宗教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經典。這個廣場大得令人生畏,難以想象五十萬人的集會的景象將是多麼壯觀。慕名前來的不止是基督徒,還有世界各地的遊客,他們真正的目的地是廣場背後的聖彼得大教堂,這是億萬基督徒心中的聖地。

對於這座教堂,白蘭心非常清楚,他在腦海中盡力回想的曆史。它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26年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的,曆時七年,於326年落成,它被稱為老聖彼得大教堂。遺憾的是,這座古老的教堂毀於戰亂。今天的遊客看到的這座教堂是尼古拉五世教皇下令修建的新教堂。這座新教堂一修就是一百二十年,足足跨越了一個世紀,最後宣布這座教堂落成的教皇是將七十歲高齡的伽利略宣判終生監禁的烏爾班八世。

這座教堂彙集了當時意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大師,但凡有名望的大師們都為它效過力,主持這項偉大工程者的名單簡直就是一本世界建築名人錄。布拉曼特來了,米開朗琪羅來了,波爾塔來了,馬泰爾來了,維尼奧拉來了,瑪丹來了,貝爾尼尼來了。

布拉曼特於1506年設計,1514年去世後拉斐爾接替了他的工作。六年後,拉斐爾也去世了。教堂中央的大穹窿是米開朗基羅的傑作,對於這個大圓頂,曾有過百年的波折,這其間當然少不了教皇這種外行蠢貨的指手畫腳。

教會要求教堂頂部借鑒哥德式設計,強調黑暗與光明的對比,采用了玫瑰花窗,出於對教堂入口處光線對比效應的考慮,今天被譽為“羅馬皇冠”的教堂穹頂被當年被教會取消。米開朗基羅在七十一歲高齡時接替了這項工作,以“對上帝、對聖母、對聖彼得的愛”的名義,重新恢複了穹窿。

但是教皇的愚蠢導致大師們不得不數易其稿,按照原來的設計,這座教堂應該是集中式的,但教皇認為這樣不能體現梵蒂岡的地位,於是命令瑪丹把教堂改成了廳堂式,而且加上了現在碩大的門廊。這樣一來,後麵的大穹窿被遮擋住了,它的雄偉氣勢不能完全被領略。為了彌補不足,貝爾尼尼大師在教堂前麵設計了一個巨大的廣場,於是才有了今天的聖彼得廣場,其空間的開闊感在法西斯頭子墨索裏尼破壞之前,一直令人驚歎。

貝爾尼尼在廣場周圍設計了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圓柱,圓柱上麵立有140個聖人像。中央立了一座來自埃及的25米高的方尖碑。這座方尖碑碑高25米,立於16米高的三層基座上,碑身沒有任何圖案和文字。它的來曆非常神秘,最初豎立在埃及開羅附近的太陽城。4000年前,它是一塊很古老的石頭。

根據《聖經》記載,公元前十三世紀,生活在埃及的希伯來人備受法老殘害,先知摩西受到上帝的感召,帶領希伯來人逃出埃及。正是在出逃的路上,摩西得到了上帝所頒布的《十誡》。就在前往以色列的途中,他們看到了這座方尖碑。

大約在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帝國,奧古斯都大帝在征服埃及後將這塊方尖碑運回羅馬,立於競技場上。據說在公元64年,耶穌首徒聖彼得就在這個競技場內被當時反基督的羅馬皇帝尼祿殺害殉教,他對行刑者要求把自己倒過來掛在十字架上,因為他自覺與耶穌不配。在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之後,天主教羅馬教廷將這座方尖碑搬到了聖彼得廣場正中,樹立於聖彼得大教堂前,一直到今天。而這塊特別的石碑從來沒有傾倒過,傳說因為它是這裏關於彼得遇難的最後見證。

摩西在埃及見過這塊石頭,彼得在羅馬見過這塊石頭。現在每一位新教宗當選後,當他走出聖彼得大教堂,第一眼看到的也是這同一塊石頭,這座方尖碑成為了四千年曆史的見證。

達.芬奇為什麼要在日記中提到這座教堂呢?當他看到其中的一句話時不禁倒吸了一口氣。

“聖彼得大教堂最初的構想是布拉曼特和我商量之後確定的……”

如果您覺得《白蘭心索菲婭》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49/49918/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