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不值得做的事情與不得不做的事情 第七節 成功是對於自己來說的
郭先生說:“今天說的這個定律,可以幫助你們在生活中解決很多問題。比如,決策問題、職業選擇問題、激勵問題、戀愛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個人消費問題、個人愛好問題等。”
郭先生說:“說了那麼多,實際上就是磨煉自己的過程,在沒有到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要去做自己認為不值得、不喜歡做的事情。”
同學們點頭,一個同學問:“老師,你能不能幫我總結一下?”
郭先生說:“可以,總結成四個原因:
1.做不值得做的事,會讓你誤以為自己在完成某些事情。你耗時費力,得到的可能僅僅是一絲自我安慰和虛幻的滿足感。
2.不值得做的事會消耗時間與精力。資源是稀缺的,用在一項活動上的資源不能再用在其他的活動上。
3.不值得做的事會賦予自己生命。社會學家韋伯警告說:一項活動的單純規律性會逐漸演變為必然性。
4.不值得做的事會生生不息。做了不值得的事之後,接下來要為不值得之事繼續提供值得後續的理由。不然你的精神無從寄托。”
一位同學發問道:“老師,難道所有的人都是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成功的嗎?”
郭先生回答說:“這個問題問得好,你要知道一個問題,對於個人和他人來說,成功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兩個概念?”這讓這位同學很是驚訝。
郭先生說:“是,有一個世界著名指揮家,別人看他很成功,可是他自己卻很痛苦。”
李自明說:“老師,這是怎麼回事?”
郭先生說:“他叫倫納德·伯恩斯坦,很喜歡作曲。伯恩斯坦年輕時曾經向美國最有名的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柯普蘭學習作曲,附帶學習指揮技巧。他很有創作天賦,曾寫出一係列不同凡響的作品,他幾乎就成了美洲大陸的又一位作曲大師。”
“後來呢?”同學們好奇地問。
郭先生說:“就在伯恩斯坦在作曲方麵一發而不可收的時候,他的指揮才能也被挖掘了。當時紐約愛樂樂團力薦伯恩斯坦擔任紐約愛樂樂團常任指揮。伯恩斯坦一舉成名,在近30年的指揮生涯中,伯恩斯坦幾乎成了紐約愛樂樂團的名片!”
同學們說:“他真幸運,就這麼成功了!”
郭先生攤手:“說了,個人成功的理念不同。在伯恩斯坦的內心深處,他更熱衷於作曲。可是在閑暇時間,作曲方麵的活力和靈感再也回不到他的身邊了,除了偶爾閃現的靈光外,伯恩斯坦得到最多的卻是深深的失望與苦惱。他的樂思好像一下子枯竭了。‘我喜歡創作,可我卻在做指揮’,這個矛盾的想法和事實在一起一直折磨著伯恩斯坦。當他在舞台上無數次接受掌聲和鮮花時,他內心的隱痛和遺憾是很多人都不能了解的。”
剛剛那位同學說:“我明白了,喜歡的事情,看著值得做的事情,並不是在外界評價的,而是自己內心裏所執著的。”
郭先生嚴肅地說:“伯恩斯坦是出色的,在指揮上也是成功的。但是因為他的大半輩子都活在苦惱和矛盾之中,甚至最後還是帶著深深的遺憾告別了人世,對於他自己來說,他是失敗的。伯恩斯坦的經曆告訴我們:‘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隻有這樣才可能激發我們的奮鬥精神,也才可以心安理得。這也是不值得定律給予我們個人的啟示:不值得做的事不要做,值得做的事就要把它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