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讓他慢慢地成長:“慢養”教出20年後好性格的男孩(3 / 3)

總之,父母要讓男孩懂得要得到某些東西,或者獲得某種成功,就必須靠自己努力去爭取。哪怕自己再聰明,如果不去一步一個腳印地紮紮實實地下工夫,那麼一切也都是奢望。

2.讓男孩踏踏實實地努力,不能投機取巧

成功沒有捷徑可走,投機取巧即使能夠獲得一時的風光,但是絕不能長久。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男孩很聰明,卻總與成功絕緣的根本原因。他們總想著用“歪門邪道”來獲取成功,以為成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獲得。所以,父母要讓男孩懂得,做事情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這樣的成功才最紮實。

達·芬奇從小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尤其對繪畫有著特別的愛好。

有一天,達·芬奇在一塊木板上畫了一些蝙蝠、蝴蝶、蚱蜢之類的小動物。他的父親覺得不錯,於是把他送到畫坊去學習。

老師教達·芬奇的第一課就是畫雞蛋,結果一畫就是一年。這時候,達·芬奇不耐煩了:“老師,為什麼老是讓我畫雞蛋呢?”

老師說:“別以為畫雞蛋很簡單,在1000隻雞蛋當中,從來沒有兩隻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隻蛋,隻要變換一個角度,形狀便立即不同了,畫好它可不容易。繪畫,基本功是最重要的,你不要淺嚐輒止,要耐心地畫下去啊!”

老師的話,讓達·芬奇恍然大悟。從這以後,他更加刻苦認真地畫起來,終於成了一名了不起的畫家。

父母教育孩子,就要像例子中的老師一樣,教育男孩耐得住性子,踏踏實實地把事情做好。隻有經曆日積月累,成功才會水到渠成。反之,總是想著投機取巧,那麼天賦也會因此而漸漸流逝。

3.讓男孩懂得持之以恒

一位年輕的讀書人向陶淵明請教為學之道:“不知道讀書求學可有什麼妙法?”

陶淵明帶著他走到屋外田園邊,指著其中一顆禾苗,說:“你仔細看看,禾苗是不是在長高?”

讀書人看了半天:“我沒有見到禾苗長高。”

“年輕人,這禾苗時時刻刻都在生長,隻是我們看不出來。讀書也是這樣,學問得一點一點地累積增長。隻有勤學不輟,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父母要讓男孩懂得持之以恒的道理,不論是求學還是做事,都應耐煩有恒,隻要能夠堅持下去,假以時日,自然能有一番成就。

想要讓孩子做到這一點,單憑乏味的講道理是不可能的。在闡述道理的同時,我們還要通過實踐,例如讓孩子挑戰一些難度較大的任務,以此磨礪他的耐性。當看到孩子不耐煩時,我們可以對他說:“我想,這次成功也是你追求的。雖然現在來看,它的確有一定難度,但你已經完成了一般,這就說明你的能力不差。而能不能取得成功,現在就看你自己能否堅持!”

當孩子通過一次堅持而獲得成功後,他會感到:這次的成功更讓自己興奮,更讓自己珍惜。這樣一來,持之以恒的習慣就會養成。

4.少誇孩子聰明,多誇孩子努力

有些人會認為有才能、有成就的人從小就是“天才”、“神童”,而一般人再努力也沒有什麼用。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人的智力雖然是有差別的,但是天才跟白癡的幾率一樣稀少,大部分人的差別並不是很大。所以說,父母不要把“兒子你真聰明”、“兒子你是個神童”之類的話掛在嘴上,要誇兒子的努力,而不是聰明。

比如,兒子數學考了滿分,不要誇兒子天生就是學數學的料,而要誇他課後還做練習鞏固知識的努力行為;孩子書法比賽獲得名次,要誇他每天都不間斷的練習,等等。

懂得努力的男孩,才能夠攀登人生的高峰;不懂得努力的男孩,即使天資如何過人,最終也免不了淪落成“方仲永”。你的孩子是哪一種,這就要看你的“培養教程”了!

鍛煉浮躁男孩的耐性

年輕時候的齊白石特別喜愛篆刻,但他對自己的篆刻技術很不滿意。於是,他虛心地向一位老篆刻藝人求教,老篆刻家對他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要刻了磨,磨了刻,等到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那時你的印就刻好了”。

於是,齊白石就按照老篆刻師的意思做了。他挑了一擔礎石來,一邊刻,一邊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每天,他都在這種枯燥的日子中度過,耐心地重複著仿佛沒有盡頭的篆刻工作。他的手上不知起了多少個血泡,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淤積的泥漿卻越來越厚。最後,一擔礎石終於被他用完了。

就這樣,齊白石終於把篆刻藝術練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現代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很多人想著一夜成名,一飛衝天。但是,理智的父母,卻絕不會將這份浮躁帶給孩子。因為,浮躁的孩子,是很難取得長遠的成功的。

能否保持一份耐心,這正考驗著一個人的意誌品質。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我這孩子並不比別的孩子笨,就是沒耐性,做事總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沒有耐心,乍看上去不是什麼大毛病,其實,卻是影響男孩一生的大問題。

古人說,行百裏路半九十,很多男孩在開始某一件事情的時候轟轟烈烈,但是隻有三分鍾的熱度,很快就偃旗息鼓了。這樣的孩子,即使離成功很近,但仍會與成功無緣。真正卓越的成就,往往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而一個沒有耐性的男孩,又怎麼能取得傲人的成績呢?這不僅關係著他的幼年和少年時期,更關係著他的未來工作的成敗和人生角色。

當然,男孩的耐心並不是天生帶來的。所以,我們不要指責孩子太過急躁,靜不下心。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的耐心。

1.家長做事不要虎頭蛇尾

男孩很多時候是把家長當做他們的榜樣,家長的行為對孩子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模仿。所以,要想讓孩子有耐心,父母必須就要改變自身行為,杜絕那種半途而廢的做事方式。

比如,有的家長做家務風風火火,還沒擦完玻璃就抓起掃帚掃地,還沒拖幹淨地板就去收拾垃圾。這些做法都要改變,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有始有終,要讓孩子看到,父母在開始一種新的活動之前,會先完成前一個活動。隻有這樣,才能引導孩子培養做事有始有終的良好習慣。

2.讓男孩明白“等待”的含義

當男孩迫不及待地想得到什麼東西的時候,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培養他的耐心,告訴他,需要等一會兒他才能得到。比如兒子想看動畫片,媽媽告訴他:“這會兒你可以唱一遍《找朋友》,唱完了媽媽就給你拿。”或是讓孩子從1數到10,這樣,孩子就會逐漸學會“等待”,明白耐心的意義。

媽媽在跟客人說話,3歲半的熙熙一個人在沙發上擺弄玩具。過了一會兒,熙熙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吃香蕉。”

媽媽說:“等一會兒。”

客人說:“趕緊給他拿吧。”

“沒事的,等會兒給他就行。”

看到熙熙在沙發上耐心地等著,客人很奇怪:“熙熙這麼聽話啊,我兒子要什麼晚一點都不行,不然就連哭帶鬧的,甚至會打滾兒。”

原來,媽媽早就讓熙熙學會了“等待”,他知道哭鬧是根本沒有效果的,因此隻能乖乖地耐心等著。

所有的男孩都是講道理的,當他明白隻有等待才能得到想要的,自然就不會顯得那麼急躁。

3.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耐性訓練

一般來說,很少有孩子願意保持耐心,這是由於他們的認知能力決定的;但與此同時,他們又很喜歡遊戲,喜歡與別人競賽。了解到這一點,隻要我們合理運用競賽,將耐性訓練融入遊戲之中,那麼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玉成是一個缺乏耐性的孩子,他隻愛看電視和玩遊戲,對書本不感興趣,看一分鍾就夠了。

一天,父親拿來了一個秒表,玉成感到很好奇,想試試這個秒表。於是,爸爸跟他約定,看看誰能堅持一分鍾不眨眼睛,玉成感到很有趣,於是答應了。

結果,爸爸和玉成不分勝負。爸爸故意“不服氣”地說:“哼,要是比其他的我肯定贏。”“比什麼?”

“咱們看誰能堅持讀三分鍾書。”爸爸“誘惑”他。

玉成的好勝心上來了:“賭就賭。”

爺倆開始大聲朗讀起來,爸爸偷偷看著秒表,快到三分鍾的時候停了下來,故意輸給了玉成。結果,玉成以後經常拉著爸爸玩這個遊戲,時間從三分鍾變成五分鍾、十分鍾、半小時。通過這種遊戲,如今的玉成,把讀書當成了最大的興趣愛好!

爸爸通過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使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時間內專注於他本來不喜歡的讀書活動上,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習慣,也就提高了耐性,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4.暫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男孩在你談話的時候非要打斷你,此時你該怎麼辦?大聲地訓斥他?還是不理不睬?

很顯然,這些方法都不好。其實,想要讓孩子耐下心等待,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沒見過的小東西,以此轉移他的注意力。當他的注意力放在那東西上時,你已經結束你的談話了。

另外,父母還可以對男孩的耐心進行獎勵,這獎勵不一定是物質,有時候可以是一句表揚的話。比如,當父母打電話的時候,孩子來要求你帶他出去玩。父母可以說:“當我打電話的時候,我需要你安靜1分鍾——也就是畫張畫兒的時間。”

如果孩子安安靜靜地等待了這1分鍾,你要這樣表揚他:“當媽媽說話的時候你能自己玩,你真有耐心,媽媽為你感到自豪!”然後領他出去玩。

愛因斯坦曾說:“耐心和恒心總會得到報酬的。”培根也說過:“無論何人,若是失去耐心,就是失去靈魂。”讓孩子成為新一代的愛因斯坦和培根,相信這是每一個父母的夢想。所以,去培養孩子的耐心吧,讓孩子和那個曾經急躁火爆的小家夥徹底劃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