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流砥柱(1 / 3)

郭子儀雖然在朝中蟄伏,但是包括他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都清楚,一旦大唐王朝有事,能夠倚重的武將隻有他。果不其然,無論是麵對國家內部的矛盾,還是應對外族發起的侵略戰爭,郭子儀都表現出了一代名將的崇高風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郭子儀做事從來都是以德服人,因而無論是他的政治對手,還是外族番邦首領,都對他五體投地。據此,郭子儀還創造了一件軍事史上的傳奇,就是以一人一馬進入回紇兵營,並且說服回紇退兵,從而一舉改變了整個戰場形勢。

老將出馬

事實上,魚朝恩之所以敢於陷害郭子儀這樣的英才,是因為在他心目中有一位更加傑出的將領,這個人就是李光弼。在成功阻止肅宗皇帝起用郭子儀後,魚朝恩將李光弼推上了前線統帥的位置,可惜接下來的戰事發展卻讓他大失所望。唐上元二年(761),李光弼率軍和史思明激戰於邙山(位於洛陽北部),結果大敗而回,洛陽周邊的最後一座衛城旋即也被史思明攻占。緊接著,史思明兵圍洛陽,沒了郭子儀的唐軍如同沒了主心骨,再加上邙山新敗,守軍並沒有進行像樣的抵抗,洛陽城就再次陷落在了叛軍手中。

然而,就在這個重要關口,曆史上演了驚人相似的一幕。前麵已經說過,安祿山叛軍的強大勢頭之所以發生逆轉,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掉是關鍵因素。此時,史思明又掀起了強大的進攻勢頭,結果在成功占據洛陽之後,居然也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掉,史思明叛軍的勢頭隨即大為削弱。不過,當時的情況也與上次存在一定出入,即唐軍的內部矛盾已經逐漸暴露出來。河中節度使李國貞和太原節度使鄧景山等相繼被部下所殺,雖然這些人都自擅自繼承主將職位,可謂膽大妄為,但是肅宗皇帝擔心他們和叛軍同流合汙,一時也隻好以安撫為主。

當然,為求長遠之計,肅宗皇帝還是決定懲辦這些不法將領。但是他們手中都握有強大的兵權,如果朝廷沒有一支具有壓倒性優勢的軍隊做後盾,一旦激起兵變,後果必定會不堪設想。在這種情況下,讓郭子儀出山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肅宗皇帝隻好壓下心中疑忌,再次起用郭子儀,並任命他為朔方、河中、北庭(今甘肅涇川)、潞(今山西長治)、儀(今甘肅華亭)、澤(今山西陽城)、沁(今山西沁源)、絳(今山西新絳)諸州節度使。郭子儀雖然遭到不公待遇,但是他從民族大義和天下百姓的角度進行考慮,最終還是義不容辭地走馬上任了。

然而,就在郭子儀整頓兵馬之際,忽然傳來肅宗皇帝病危的消息。郭子儀還在兀自驚訝,這時傳來肅宗皇帝聖旨,讓他立即進宮麵聖。見到郭子儀,肅宗皇帝在百感交集之際不禁潸然淚下,也許直到這一時刻,他才意識到自己能夠倚重的隻有郭子儀。由於肅宗皇帝已經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他也就沒了毫無意義的客套話,開門見山地表明了自己的托孤之意。郭子儀向來忠心耿耿,麵對肅宗皇帝的請求,自然不計前嫌地予以允諾。肅宗皇帝為示表彰,給了郭子儀大批賞賜,同時也將軍政大權放心地交到了他手上。

郭子儀的主要任務雖然是剿滅叛軍,但是首先必須解決那些作亂的唐軍將士。應該說,郭子儀本人在軍中的威望就是一種震懾,因而在他重掌軍權之後,大部分作亂的將領不是投案自首,就是逃走奔命去了。一些頑固不化之徒還想勾結叛軍自保,等到郭子儀大軍一到,全都望風而逃,唐軍內部的問題由此得到解決。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肅宗皇帝駕崩的消息傳來,太子李豫繼位登基,是為唐代宗。至於這位代宗皇帝,真可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他放著滿朝文武不用,偏偏寵信宦官程元振,以至於朝廷上下人心失落。

以程元振為首的宦官集團得勢後,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排除異己上,正直大臣們紛紛開始蟄伏。郭子儀卻並未選擇明哲保身,而是當仁不讓地對宦官集團發起攻擊,以便勸說代宗皇帝“親賢臣,遠小人”,將宦官集團明確劃分在小人之列。可惜,倚重宦官集團在肅宗皇帝當政時期就已經養成習慣,所以代宗皇帝雖然沒有為難郭子儀,對於宦官集團的倚重卻仍然不改,從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宦官專權。而郭子儀身為武將,對於朝中的政治事宜也不便多管,何況安祿山、安慶緒和史思明雖死,史朝義卻仍舊勢力龐大,並且占據著唐王朝的東都洛陽。

為了盡快蕩平叛軍,代宗皇帝任命郭子儀為兵馬副元帥,統領大軍征討史朝義。對此,魚朝恩和程元鎮予以極力阻攔,並且殺害了郭子儀的兩名部將,幸而兵馬大元帥李適(即後來的唐德宗,當時還是雍王)力保郭子儀帶軍出征,才挫敗了宦官集團的陰謀。郭子儀雖然已經被政治鬥爭搞得筋疲力盡,但能夠為國殺賊,還是強打精神上路了。由於代宗皇帝在宦官集團的阻撓,隻給了郭子儀有限兵權,郭子儀不得不再次向回紇借兵,並且一舉借來了十萬之眾。紈絝子弟史朝義有本事殺害自己的父親,卻在唐軍的進攻麵前不堪一擊,所以郭子儀輕而易舉地就拿下了洛陽城。

史朝義兵敗,倉皇逃往河北,最終在莫州(今河北任丘)站穩了腳跟。郭子儀率眾奮起直追,緊隨其後兵臨莫州城下,史朝義還想負隅頑抗,他的一眾部將卻眼見大勢已去,紛紛出城投降。史朝義在走投無路之後自殺身亡,莫州旋即被唐軍攻破,如此前後為禍八年的“安史之亂”才宣告結束。一般認為,“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節點,安祿山和史思明先後攻占帝國都城,讓唐朝的統治者不得不倚重各地節度使。為了打擊叛軍,朝廷給予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以至於他們最終得以“自成一國”。更為嚴重的是,統治者和節度使從此失去了彼此之間的信任,節度使為求自保起兵造反,朝廷為了自保陷害忠良,同時隻能倚重宦官。

應該說,如果肅宗皇帝和代宗皇帝能夠重用正直大臣,包括郭子儀等忠良將領,而不是倚重宦官集團,唐王朝的命運還可能起死回生。但是很可惜,統治者為了把國家權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未敢輕易和文臣“坐而論道”,而是通過宦官集團對他們進行簡單而粗暴的驅使。忠肝義膽如郭子儀等人,在國難的時候被推上前線,一旦局勢有所緩和又被閑置驅逐,更多的人為求自保都選擇了明哲保身,而仍舊堅持下來的郭子儀,也因為一次次地被小人暗算,堅定了正直大臣們遠離政治舞台的決心。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的統治者被迫隻能“親小人,遠賢臣”,唐王朝的國運由此開始走下坡路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光弼其人

拋開政治不談,郭子儀一生之所以能夠成就千古美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這個人就是李光弼。早在玄宗皇帝的時候,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著名番將安思順的部下,據史料記載,二人之間還存在不和,經常因為一些小事發生矛盾,當然大多數情況都是以郭子儀的退讓收場。安思順是安祿山的族兄,二人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從小關係密切,因而在安祿山謀反之後,安思順就被解除了朔方軍節度使的職務。郭子儀作為朔方軍中最卓越的將領,得以勝任朔方軍節度使,李光弼則由此成了他的屬下。

前麵已經提到過,李光弼是契丹族將領,為人比較耿直。郭子儀成為他的上司之後,李光弼覺得自己可能要遭到郭子儀的毒手,便找到郭子儀開門見山地說:“我死不足惜,但是請求你不要為難我的妻兒,他們是無辜的。”為了讓郭子儀高抬貴手,李光弼還跪拜在地,並且淚流滿麵。然而,李光弼對郭子儀的了解到底太淺,郭子儀聞言之後立即將他扶了起來,也頗為動情地說:“現在是國難當頭的時候,我們之間怎麼能夠隻記私仇,而不顧國家的正事呢?”為了消除李光弼的顧慮,郭子儀還分出一部分軍隊給他,讓他獨立帶兵,然後相約一起剿除敵寇。

李光弼治軍極為嚴格。當時在其軍中效力的有不少朝中大員的子嗣,他們之所以會在軍中任職,完全是為了撈取政治資本,同時為朝廷牽製在外將領的兵權。但是李光弼對所有士兵全部一視同仁,並且都要為戰爭做準備,因而得罪了很多朝中權貴。如果不是郭子儀始終從旁周旋,李光弼不要說建立戰功,就是能夠保全性命也是難事。而郭子儀卻為人寬和,即便部下犯了錯誤,隻要不觸犯原則,他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尤其是在行軍打仗的時候,郭子儀基本隻是統籌全局,給部將留出充分的自主空間,因而得到了將士們的普遍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