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零落雨綿綿,辜負韶光二月天。
知否玉樓春夢醒,有人愁煞柳如煙。
《春日·好花零落雨綿綿》蘇曼殊
作為世界文化瑰寶的中國古典詩歌,它的高峰期定是在鼎盛的大唐。然而,現存詩歌數量最多的朝代卻是清代。到了清朝晚期或是二十世紀初期,仍舊有許多人在創作舊體詩,其中不乏許多名家名作。蘇曼殊的詩作,多創作於傷懷之時,這首詩也是如此。
詩的第一句“好花零落雨綿綿”,我們可以理解為“在春日裏,那美好的花瓣在綿綿細雨中凋落”,也可以理解為“花瓣飄落,仿佛綿綿春雨”,由此傷春之情,油然而生。也因此,有了作者的“辜負韶光二月天”的感歎。韶光,韶,美,美好;光,時光,即美好時光。
二月的春天,正是一年當中最美好的時光;然而,目之所及,卻是花瓣飄落,一片蕭索景致。情由景生。作者承接上文又把內在的情愫溫婉地傾倒而出。“知否玉樓春夢醒,有人愁煞柳如煙。”玉樓本來可以理解為華麗的樓,在這裏主要是指妓樓,也有天帝或仙人之所的意思。夢中醒來,那深刻的愁緒,也隨之而至。“柳如煙”,我們既可理解為窗外的實景(景為情化),也可認為是用來形容作者愁緒的意象。其實,“柳如煙”一開始來自於唐末花間詞派鼻祖溫庭筠的一首《菩薩蠻》:“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一作日)天。”
蘇曼殊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自小經曆坎坷,曾幾度入寺為僧,又幾番逃離,曾一度隱遁、寄居青樓,卻又潔身自好,在疏離與夢幻之中,消解現世的苦悶。作者現世的苦悶,來自於對20世紀初風雲變幻的社會遭際與變革的失望,以及坎坷、流離身世的切身體會。因此,蘇曼殊的詩中,虛無、空泛的消極情緒比較嚴重。
這首詩意象的使用,與情感的基調相吻合,“玉樓”、“春夢”的意義,也可從多個層麵來解讀。也許,蘇曼殊的詩,從表麵來看略顯浮豔、空洞,甚或矯飾,但這並不妨礙他的詩作在當時,及至今日的影響力。他的詩名被拿來與同時代的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並列,有“行雲流水一孤僧”之美譽。蘇曼殊乃性情中人,才華橫溢,與當時知識界、文化界名流陳獨秀等交往甚篤,這或許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彼時詩名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