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鄉下小孩來說,上學可以滿足好奇心,而遊玩則是很吸引人的事情。我從小就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人,最初讀私塾時是不得已才讀書,讀四書靠死背,而讀佛學也是死記,讀不出趣味來,不是讀書的種子。

後來為了征服心理的障礙,我讀書的興趣和範圍逐漸增廣:從七言俚語到長篇,從曆史到言情,從外國到中國,從古典到現代。各種無所不看,無所不讀。在時間的更替中,慢慢培養我讀書的樂趣,那時候讀書,最恐慌的是把書看完了,下麵不知如何去連接?尤其看武俠,每當閱讀到“請看下回分解”時,總想一口氣看出個究竟來,自己的心也被書中的情節所懸係,而上下其間。

有人說:“三日不讀書,麵目可憎。”現在的我,不能一天不展卷閱讀。我幾乎是見書無所不看、無所不翻,看書成為我日常的習慣。事實上,讀書可以說是人世間最不勞而獲的事情。試想,古聖文人雅士,或以數年之功,或窮畢生之力,將他們所經驗、觀察、感覺、思索的事情,以生花妙筆著作成書,而讀者隻要花費數日的功夫,便可以把書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精神、經驗、智慧,完全地吸收,這不就是不勞而獲的快樂嗎?

讀書雖然是一件賞心悅目的樂事,但是這世界上竟然也有無福讀書的人。哪些人無福享受讀書的樂趣呢?

一、官高權大或者春風得意的人。

二、富貴的人,因為隻耽於吃喝玩樂,哪有閑情讀書?

三、美麗的女人、英俊的男人,徒以亮麗的外表吸引人,哪裏需要內涵?所以也不必讀書。

四、聲音很大的人,也不喜歡讀書。

五、沒有讀書同好的朋友。

六、貪吃、戀玩、好穿的人。

七、好狡辯的人,一派歪理、邪理,強詞奪理,不喜歡吸收正常的知識。

八、沒有錢的人,買不起書籍,不能乘興讀書。

九、為生活忙碌的人,為生活而奔波賣命,哪有閑情逸致讀書?

十、天天為了籌錢焦頭爛額的人,更沒有時間讀書。

因此,一個人如果不能不斷地讀書,吸收新知識,好比存在銀行的款項,隻有支出、沒有收入,收支勢必不能平衡,將會形成嚴重的虧空狀態,等到哪天資本耗盡了,人生也就停擺了。

一般人求學的心態,可以分為下麵三個階段:

一、小學生讀書,大都為了應付考試。

二、中學生讀書,大都為了通過高考的關卡。

三、大學生讀書,隻為了不想被教授“當”掉。

真正為讀書而讀書的人,實在太少了,不肯讀書,無異放棄了世界上最可貴的財富。想起我自己,至今連一張小學的畢業證書都沒有,但是我有讀書的基礎與資源。現在我不必靠佛光山常住的經濟補助而生活,因為我依靠自己出書的版稅,便可以度過此生了。文字般若也可以是生活的道糧。

最近,書局、書坊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林立,市麵上更發行一種圖書禮券或優待卡,目的在鼓勵大家多多讀書。甚至成立各種愛書人的團體,讓每天忙碌於工作的人,能夠留下一些空當,將應酬、看電視的時間省下來,享受讀書的快樂,為我們的社會開辟出一塊書香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