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到人的壽命,到底要“活”多久才好呢?日本禪師丹羽廉芳曾提道:“人壽像馬拉鬆賽跑,誰有耐力,誰就可以獲勝。”人的壽命不一定要長久,因一個人除了身體的壽命外,還有語言的壽命、信仰的壽命、功德的壽命、事業的壽命、共生的壽命等各種層次的壽命,在曆史上,一些有聲望的人,其壽命有多長?

對台灣最有貢獻的鄭成功是三十八歲、精忠報國的嶽飛是三十九歲、基督教的耶穌是三十六歲、孔子門下第一賢者的顏回是三十五歲、佛門中有名的《肇論》作者僧肇是三十二歲、亞曆山大是三十三歲。一個人的功業非靠年歲成就的,有誌不在年高;在世間上的壽命多久並不重要,重要在於精神上的壽命。

(二)

我常喜歡拿“換衣服”來比喻人的死亡:衣服破舊了,就換件新的;這個軀殼老朽了,當然要換一個新的身體。我也常以“搬家”來比喻生命的轉遞,這個房舍破舊了,就搬到新房子去住。問題是,你是否有足夠的資本?如果你有錢,你可以換一件更美麗的衣裳,或是你可以搬到更豪華的高樓大廈去住。

這“資本”就好比是人的“功德”;如果你沒有資本,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積那麼多的“功德”,就好比你把原來的衣服當了、把原來的房子賣了,那麼你隻好換一件更襤褸的衣服穿、更簡陋的房子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