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台灣,住在中壢負責新竹縣佛教支會的妙果老和尚要我協助回複信函、公文,每次去那裏,做完事之後,他就叫人送一杯牛奶給我喝。他是非常慈悲,但我覺得自己好像海洋世界裏的海豚,做完表演,就得到一條小魚的賞賜,心裏很不是滋味。
多年之後,我收徒納眾,看到跟隨我的弟子們做事情也希望我能給他們一些讚美或獎品,我不禁想起過去的往事,因此對他們說:“希望你們不要做海豚,隻要求一條小魚吃。”
自古以來,人雖貴為萬物之靈,卻還含有動物貪婪的習性,所以一些在上位者就利用一般人的這種習氣,給予好處,作為領導的要訣,例如:軍隊戰爭勝利時,皇帝便封官賜地;地方人士做了一點慈善事業,父母官便賜匾授爵;為了籠絡外強,使不侵略國土,便舉行聯姻;為了平服內患,開出種種優厚的條件,以招其來歸。即使如堯賜女兒給舜、萬眾擁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唐太宗為和番而下嫁文成公主、趙匡胤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等等,如果將人類心理分析透徹,無非也是一種喂小魚給“海豚”的想法。
所謂“君子取財,取之有道”,盡管人生在世需要衣食物質,就像“海豚”需要小魚一樣,但世間上有許多更重要的東西,像寶貴的道情、共同的理念、相知的友誼等,尤其身為人的尊嚴,更不容許別人踐踏。
三十年前,我率領十二位徒眾為嘉義某一佛堂做了七天的法會,堂主拿了許多布料以為回饋供養,在那個物質貧窮時代,這麼多的布料可謂價值不菲,但我卻予以婉拒,並且另外掏錢給徒眾們到阿裏山一遊,以慰勞他們的辛苦。我覺得:“海豚”可以為了小魚表演,但人除了小魚之外,還有其他的意義在;人,應該珍惜小魚之外的那一點點東西。這幾十年來,無論佛光山多麼忙碌,我都盡己所能,派遣弟子們幫忙其他友寺法會活動,我所珍惜的就是小魚之外的這一點點。
我偶爾資助文教界、藝術界的朋友,也經常在人力上、物力上支援佛教界的團體,常聽弟子們說:“師父好傻啊,幫人忙,還要將‘小魚’給別人吃。”我往往回答:“因為我是人,不是‘海豚’。”人,有通財之義,有互助之情,不一定要為什麼,也不一定要得到什麼。
吃麵包時,我總是先吃四邊的硬皮;吃甘蔗時,我也喜歡先啃有節的部位。先苦還是先甘?這是個人的理念。對於人生的施與受,自己吃小魚或者將小魚給別人吃?我覺得小魚,不管是誰,可以留到後麵吃,何必像“海豚”一樣,急於用工作交換?
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昔時,浮山法遠禪師幾次被住持責打遷單,仍不忘學佛初心,在寺門前托缽求道,終於得到歸省禪師的印可,付與衣法;雪竇禪師寧願在寺中陸沉三年,操持苦役,也不肯拿出大學士曾鞏的推薦書,最後終被龍天推出,擔任翠峰寺的住持。高僧大德道風巍巍,無非在向我們開示,唯有不以“海豚”想吃小魚的心態來做人處事,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才能贏得大家的敬重,獲致最後的成功。
所以,在此奉勸大家:如果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事,人生不會產生力量。權利、義務雖然是對等的,但,人不是“海豚”,盡義務不是一時的表演,重權利也不隻是為了得到一條小魚。要建立起大是大非、大功大德的觀念,要懂得生活是為了完成宇宙繼起的生命。人,想要活得朝氣蓬勃,必須要往遠處看,往大處想,不要念念為了小魚,才要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