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昨天晚睡,我們這一團有好幾個人賴床不起來吃早餐。他們起床之後,叫他們吃早飯,他們說不餓。有一個人甚至說:“遇早不食和過午不食,還不是一樣的功德。”
我非常不喜歡這種說法,不吃早飯與不吃晚餐,完全不一樣。
當初我創建佛光山時,一直告誡弟子,你可以偶爾不做早課,但不能一天不吃早飯。因為不吃早飯,這一天好像沒有開始。早飯一吃,一天的工作就會自然展開。
西方人也說:“早餐吃飽,午餐吃好,晚餐吃少。”在人的一天生活中,早餐最重要,因為早餐是一天工作活力的來源,若不吃早餐,就像活水斷了源頭,生命怎能持續下去呢?
我現在已經七十幾歲了,自我懂得吃飯以來,幾乎沒有一天不吃早飯,假如一天不吃早飯,好像這一天就無法開始,什麼都不對勁。佛說:“粥有十利”,早餐大都吃稀飯,就算現代人的牛奶麵包,我想也有十利。
不管稀飯或牛奶麵包,甚至日式、歐式的早餐,如果你不吃,莫以為已經習慣,其實會導致生活散漫、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現在有所謂“十點鍾症候群”,可說對人生的害處非常嚴重。
現在“遇早不食”比“過午不食”的人還多,我雖不讚成過午不食,但也未必反對,因為晚上少吃,有益於腸胃的保健,身心會感到舒服。
我也曾有很長一段時期過午不食,但後來因為覺得自己在現代社會弘法生活,中午十二點午餐以後,要工作到深夜十二點,甚至還要更晚,一直要到第二天早上六點才吃早飯,期間有十八小時腸胃未吸收營養,必然失去均衡,所以我就不再過午不食了。
我對南傳佛教以“過午不食”做為修行,認為有必要研究。佛陀製戒,必有因緣;吃與不吃,這是健康問題;美食陋食,這是經濟問題;可吃不可吃,這是道德問題,或是環境、風俗、習慣、製度等問題。多吃與少吃、應吃與不應吃、可吃與不可吃,對修行來說,應不是那麼重要的問題。
說到吃,佛教有許多關於吃的問題,例如:吃葷吃素的問題、吃三淨肉的問題、吃肉邊菜的問題、可不可以吃蛋的問題、不非時食的問題、托缽和自耕的問題……究竟誰是誰非,站在修行和道德的立場上講,我認為佛教徒除素食比較重要外,其他都不必引為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