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建立人生淨土(1 / 3)

1.實踐眼耳鼻舌的淨土:當我們的眼睛看到世間種種不慣的事情時,就想到“眼不見為淨”,但實際上心裏卻無法清淨。我們不是聾子,對於刺耳之音、逆耳之言,不得不聽。所以實踐人生淨土,首先要把眼、耳、鼻、舌的淨土莊嚴起來,經常以慈悲的眼睛視眾生,與人關注、給人溫馨、對人瞻仰。常說良言美語使人歡喜,說幫助慰勉的話,說有建設性的話,說鼓勵讚美的話。時常麵帶微笑,流露慈悲,布施祥和。如此,人人皆具慈悲的眼睛,溫暖的微笑,以及良言美語,就是人生的淨土。佛教有四句偈說:

麵上無瞋是供養,口裏無瞋出妙香;

心上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2.實踐行住坐臥的淨土:如果我們的行人車輛,都能遵守交通規則,不爭先恐後,不違規犯法,一切都守秩序,此即行的淨土。日常生活裏,能夠做到舉止安詳、進退有禮,一切落落大方,就是行、住、坐、臥的淨土。佛教講四威儀,所謂“行如風,立如鬆,坐如鍾,臥如弓”,如能持恒實踐,則行住坐臥,舉手投足,處處都是淨土。

有一初學青年請教趙州禪師道:“我是剛入門的求道者,誠懇地請求老師給予一些特別地指教。”

趙州禪師道:“你吃過早飯沒有?”

“謝謝,用過了。”

“那麼,去把自己的碗筷洗幹淨吧!”

“洗幹淨了。”

“請將地清掃一下吧!”

初學青年終於非常不滿意地道:“難道洗碗掃地以外,老師就沒有別的禪法教我嗎?”

趙州禪師也很不客氣地說道:“我不知道除洗碗掃地以外,還有什麼禪法?”

禪,離開不了生活,穿衣吃飯是禪,搬柴運水也是禪,一個人不把生活照顧好,禪安住在什麼地方呢?

碗不洗,地不掃,生活問題都解決不了,生死怎麼能解脫呢?

有詩雲:

粥罷令教洗缽盂,豁然心地自相符;

而今參飽叢林客,且道其間有悟無。

3.實踐人際間的和諧淨土:人與人之間的不愉快、不融洽、有誤解、有怨隙,都是由於彼此之間有著一道無形的鴻溝及高牆,使人際關係日漸疏離隔閡。人與人之間必須加強溝通、交流,增進諒解、同情、友愛、互助。彼此交往,要開誠布公,禮尚往來,常以幽默做潤滑劑、開心果,才能化解緊張誤會,增進團結合作。如此,淨土即在人我之間。

鬆雲禪師出家學禪後,因為掛念年老的母親無人照顧,就自己建了一座禪舍,帶著母親同住。鬆雲禪師每天除了參禪打坐以外,就是幫人抄寫佛經,賺些生活費用。有時上街為母親買些魚肉,街上人總指著他說:“你們看那個酒肉和尚!”

鬆雲禪師不去解釋,因為他不介意別人的閑言碎語,但他母親放不下別人的批評,因此也跟著出家食素。

一天,有一位美麗的小姐在路上遇到他,為其莊嚴的儀表所感動,請他到家中說法,鬆雲禪師沒有推辭,以為說法是好事,但事後別人傳言,說有人親眼見到鬆雲禪師到妓院去嫖娼。

鄉人搗毀他的禪舍,趕他離開。鬆雲禪師不得已,隻好把母親托人代養,自己出外雲遊參訪。事經年餘,母親因思兒成病,未幾病重過世,鄉人不知鬆雲禪師何去,隻得草草收殮,等鬆雲禪師回來再奉行安葬。

不久,鬆雲禪師回來,在母親靈柩前站了許久,然後用手杖敲打棺木說道:“慈愛的母親!孩兒回來了!”

說完,他又學母親的口氣道:“鬆雲!看你完成禪道回來,母親很高興!”

“是的!母親!”鬆雲又自語道:“孩兒以此禪道,回向您上生佛國,不要再來人間受苦受氣,我也和您一樣高興!”

鬆雲禪師說後,接著對眾人道:“喪禮已畢,可以安葬!”這一年母親68歲,鬆雲禪師30歲。

鬆雲禪師56歲的時候預知時至,他召集弟子辭別,並在母親遺像前上香,寫下一首偈語:“人間逆旅,五十六年;雨過天青,一輪月圓。”寫後,安詳而逝。

世間,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與好壞,就有光明與黑暗,說好的未必好,說壞的未必壞。鬆雲禪師的冤屈,助長他的禪道;母親的病逝,回報她的佛國安養。隻要有禪,有淨土,就沒有悲苦,就沒有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