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教人,不是給你添加什麼,而是要你把俗情妄智統統扔掉,自服一帖清涼心散,照見人生的迷情與真機。
有名的趙州禪師,消泯了貪恚愚癡苦惱後,常教化世人。一次,有一個女人向趙州禪師訴苦:“禪師,像我們女人實在業障啊!做小女孩時,要聽父母嚴苛管教;長大結婚後,要被丈夫管;老年又輪到兒女來管。你看這些兒女,我一講話,他們就叫:‘媽媽,不要講啦!’真是業障啊!”
趙州禪師嗬嗬大笑,一擺手:“不要這麼想。女人是很有福氣的,你看:小女孩時,爸爸媽媽多麼愛護照顧;長大以後,多少男人傾心追求,老來兒女也特別孝順。很多兒女不喜歡探望父親,反而喜歡看媽媽,做女人實在比做男人多受眷顧呢!”
通達人情事理的趙州禪師,告訴女人不要自怨自嗟,換一個角度,把不好的看成美好,成就另一種風光。一樣的世間,不一樣的情懷,端看我們一心如何轉換,這就是禪教的靈巧法門。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圓結伴參訪行腳,途中宗圓不堪跋山涉水之疲困,幾次三番鬧著要回去。道謙安慰他說:“我們已發心出來參學,而且也走了這麼遠的路,現在半途放棄回去,實在可惜。這樣吧,從現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為你代勞,但隻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宗圓問道:“哪五件事呢?”道謙非常自然地說:“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
禪,是不能外求的,怎樣參禪?怎樣開悟?怎樣成佛?別人都不能代替,這是自己的事,必須自己去參學。千鈞重擔都背過的人,自然生出力氣,自然有負重肩膀,這是禪的方便法門。
大安禪師到百丈禪師處參學,他們問答的公案,可以讓我們更深入了解禪宗的特色:
“如何識佛?”
“大似騎牛覓牛。”
“識得以後呢?”
“如人騎牛回家。”
“如何保住?”
“如牧童執杖看牛,不令踐踏作物。”
我們的自心被無明顛倒,攀緣五欲六塵,心中不淨,向何處問佛?問了佛又有何用?向外追尋總無益,不如騎牛歸家,好好安心長養。
禪,要靠自己去體驗,去實踐。我有禪是我的,不是你的,唯有把禪轉化到身心裏麵,讓禪海法水滋潤生命,體悟清明意境,清涼六根,才能讓自己活得更清明、更自在。
1985年5月講於台北“國父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