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支平衡的人生(2 / 3)

今晚八時舉行皈依典禮,可以說所有參加的成員都皈依了。當初釋迦牟尼佛創立教團時隻有五個人(五比丘),耶穌也隻有十二門徒,而今德國第一個佛光團體的成立就有四十二位成員,這四十二人帶動了德國佛教的發展,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以一當十發揮力量,未來佛光普照於德國,今天皈依或參加佛光會的每一員,都是拓荒的英雄。

七月 二十二日 星期四

一般人往往抱著對英國皇室生活好奇探索的心境,來到英國。十八世紀時,觀光客每日上午十一時半,聚集於白金漢宮欣賞禦林軍換班儀式,偶爾可以一瞥女王的風采。而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為了去年慘遭祝融的溫莎堡修複工程,忍痛開放白金漢宮,讓尋常的百姓參觀,消息一發布,好奇人士更想登堂入室,一窺堂奧。適巧今天有人送來一份剪報,題目是“訪白金漢宮——探女王的一天”,其中敘述了宮廷的生活。

白金漢宮由一位服務四十多年的宮廷主管迪克曼帶領兩百多名工作人員作清潔維護的工作;宮中房間有三百多個,縱使沒人在,也要每天整理打掃,換床單、清地毯。

七時三十分,女侍們開始侍候女王起床。

八時三十分,女王及其夫婿愛丁堡公爵於早餐廳共進早餐。九點,一名穿著蘇格蘭裙的風笛手,在餐廳陽台上,來回踱步吹奏一首女王最愛聽的蘇格蘭曲。

女王有三名私人秘書為她處理信件:女王每年會收到五萬封民間來函,信件必須先在地下室以熒光鏡檢視是否有爆炸物再拆封,一般例行詢問信件,由秘書直接回複,如在信封左下角注有“皇室朋友的默契”的信件,則直接送交女王。平均一年有兩千多封信,由女王親筆構思複函祝賀百歲人瑞。

如果女王即將出國訪問,上午則會看見禦用裁縫攜帶各式布料進出側門;如有新任大使要呈遞到任國書,則不論國家大小,女王皆以最莊嚴的禮儀接見。

午餐時分,女王依慣例蒞臨“一八八四年廳”與樞密院顧問“站立”會麵,為使會議不致拖得太長,這個源於諾曼時代的傳統,出席的樞密顧問每次不超過十二位。所有政府法案如果沒有女王的批準,是不具法律效力的。

下午多為出宮訪問,司機準時將宮廷轎車開到白金漢宮的庭園待命,再由私家偵探作完安全檢查,最後,不忘加置一條毯子,供女王護膝之用。女王出宮門時,宮中大多數工作人員皆列隊恭送,回來時亦同。

晚上,如果沒有官式應酬,女王喜歡邊看電視邊用餐,夫婿愛丁堡公爵多半外出演說,或與昔日同袍用餐;如果即將舉行大型國宴,女王就得與大臣們共同討論菜單等細節。

夜深時,一名穿戴整齊的警衛,端坐於女王臥房外,他們輪流警衛,不過都發覺到,全宮最後熄燈的,就是女王的房間,雖然她是英國虛位元首,但是每件公文若不經她手諭,仍是難以運作的。

這就是人們所向往的宮廷生活;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教的教主,便舍棄皇宮的生活,甘為庶民、乞士同行,而成就人間的佛陀;逾五十年的出家生活,對我而言,無怨無悔,更願生生世世做個出家人,度化眾生。

我覺得我比女王幸運多了。

七月 二十三日 星期五

對英國的印象應從一九四八年說起,那時候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結婚轟動一時,家喻戶曉。不久之後,一九四九年,我從南京來到了台灣。

英國的溫莎古堡亦是名聞天下,我多次來倫敦,曾一度參觀著名的溫莎公爵古堡,每次都讓人想起愛德華二世不愛江山隻愛美人的風流韻事。這次舊地重遊,想不到一場大火差點將溫莎古堡全部毀壞。為了籌募這筆驚人的整修費用,伊莉莎白女王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開放自己住的皇宮予民眾參觀,以門票的所得作為修繕的經費。看來女王對皇室擁有的名聲、曆史和財富仍然非常重視。

提起英國,常常會讓人想到殘酷的斷頭台、珍藏豐富的大英帝國博物館、言論自由的海德公園等等,可是每次路經海德公園,卻憶起了英國對中國人無理的羞辱。

大英帝國博物館號稱曆史文物最豐富,上星期我到俄羅斯參觀了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館——冬宮,裏麵三百多萬件的珍寶陳列品以及一千多個陳列館,大英帝國博物館竟然無法與其相比,如此下去,不知英國今後以什麼來傲視世界?素有“日不落國”之稱的英國,曾管轄全世界五十多個國協,可是到了今天,大英帝國卻在慢慢地沒落,其顯赫的地位逐漸由強盛的美國取而代之。

不過,在與簡又新先生的談話中,聽聞英國政府對教育方麵十分用心,教導下一代如何做人,如何處世,保持他們原有的紳士淑女風度,所以對禮貌風儀非常重視。不像台灣教育,隻傳授知識,不提倡做人處事,導致社會的風氣日益敗壞。

法國的“萬萬稅”往往遭人皺眉歎息,英國的稅金也不甘示弱,單是所得稅就要扣除全部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六,加上購物的稅金百分之十七點五,也令人叫苦連天。譬如你賺了一百元,政府要扣取三十六元,剩下的六十四元用來購物,又要扣去十七元五毛,結果所剩無幾。台灣人也不喜歡繳稅,反而在瑞士,人民物質豐富,生活安定,大家卻爭先恐後地到政府機關繳付稅金,在這個世間,真是各有“萬稅”,各有千秋。

在英國,皇室的人物一向是新聞的焦點,像查理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分居的事件、安德魯王子的桃色緋聞,常常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記者們為了一饗讀者,甚至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來查探皇室人員的秘事,因此,跟蹤、電話錄音讓皇室的人深感頭痛。此外,女王維多利亞、英雄人物丘吉爾以及酷愛雨傘的張伯倫也是英國的代表人物。

至於英國的社會福利製度,也是舉世聞名,然而每人每年三千五百英磅的救濟金,不僅養成了人們懶惰的習性,更成為英政府一項沉重的財政負擔。很多人寧可失業不工作,也要領取救濟金,甚至還有人靠著救濟金周遊列國、吃喝玩樂。關於救濟金的問題,不容忽視,值得英政府重新檢討。

傍晚時分,邀請簡又新夫婦來佛光寺共用晚餐,彼此見麵,相談甚歡。

七月 二十四日 星期六

牛津街被譽為世界上最有名的街道,也是英國最繁華的市中心,我們的道場——倫敦佛光寺就在它的後街。這次我來到倫敦,特地答應了許多信徒要到人山人海的牛津街走一走,漫步在這條熱鬧非凡的大道,隻覺得到處車水馬龍、摩肩擦踵,唯恐被川流不息的人潮衝走。在經過中國城的時候,我順道買了幾份報紙、雜誌就回來了。

在英國倫敦設立道場,弘法以英文為主,寺中有慧海、依益、永有、覺彥和覺眾,他們不僅會說流利的中、英文,更學會了廣東話,覺彥還常常到藏傳、南傳的集會中去弘法講演呢!無論如何,不管通曉多少種語言,應以佛學為最重要。

可是,有信徒向西來寺索取英文版的《金剛經》《百法明門論》等英文資料時,不知道是哪一位徒眾竟然以“版權所有,不便交予倫敦佛光寺翻印”等理由回函拒絕,我聽了之後,真是哭笑不得,想當初教主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足跡踏遍整個印度,哪有所謂“版權”之言?

永有告訴我,他在牛津大學修學博士的指導教授是位南傳佛教的學者,經常公開發表言論講說比丘、比丘尼不可以致贈物品予在家信徒,而救濟、慈善等工作也不是出家人之所為等言詞。我聞後更深不以為然,並堅決地跟永有說:“你寧可不修讀博士,也不能以這位自私的小乘教授為指導老師!”

上午十時,於會議室為佛光協會舉行幹部講習,時間還未到九點,人就已經到齊了。今天出席會議的有會長倪世健等五十人,倪會長具有前瞻性的觀念,而且領導有方,甚得大家擁戴。副會長孫肇顯是位退休的工程師,為人穩重負責,與太太尤淑芬一起精進虔誠,十餘年來早晚功課未曾間斷,也是佛光人家的楷模。又看到秘書胡小潔,她除了辦事細心周到之外,臉上總是帶著親切的微笑。另一位英文秘書洪趙正是個年輕有為的工程師,他不但組織力強,還具朝氣蓬勃的帶動力。

擔任總務之職的越南華僑黃堅刻苦耐勞,發心作務,佛光寺裏的桌椅都是由他四處找尋購買,訂裝組合,也可以算是位開山功臣。當中有位會員汪家立,別人向我介紹時都說他是我的同鄉,揚州人,他聽了立即提出糾正說他和我都是共生的地球人。在瑞士,也有一位揚州小姐徐戴勇,她希望居住在國外的所有揚州人都成為地球人,所有在國外的中國人都能成為地球人,所有全世界的人類全部都是地球人!

歸納這次的會議,共有三大成就:

一、距離倫敦三百公裏以外的曼徹斯特城將要成立佛光曼城籌備會,已經推選了會長陳慧蓮、副會長李正蘭、秘書陶浩源、財務長餘北鏞來擔任籌備會之重要職務。

二、倫敦市區的各個佛光分會正在發展之中。

三、信徒凡遇有紀念性的日子,如結婚誌慶、生日壽辰、孩子滿月等,皆可來佛光寺打齋祈福,與眾結緣。

下午,主持了一場皈依典禮,有一百多人參加,許多皈依者開了三小時的車程,特地從遠方趕來。

晚上搭七時的飛機回巴黎,臨行前慧海接到了一樁好消息——倫敦佛光寺已經取得了慈善機構認可的證明,以後寺院就不必繳稅了。這則喜訊好像給大家帶來了一陣春風,我也希望自己每到一處,都能給人帶來歡喜,帶來好消息。

七月 二十五日 星期日

早上七點不到,已有許多信徒趕來,準備今天的法會。很多人從家裏帶鍋帶盤或攜帶前一個晚上自製的甜點。巴黎的信徒很有供養心,無論是勞力、心力,或物質財力的供養都不落人後。

今天下午一點半預定舉行巴黎佛光會幹部的講習會,三點半皈依典禮,事先也沒做什麼特別的宣傳,憑大家口耳相傳,午齋時間已經來了兩千多人,原來由第二分會發心供養的千人齋,臨時增加一千人的分量,由十幾家餐館聯合送飯送菜,居然也能湊數,巴黎的護持信徒合作無間,由此可以證明。畢竟從九死一生的戰亂中曆練過來的人,明了生死在一線之間而已,有能力供養三寶的人,不肯錯過供養的機會,有錢的人也能喜舍布施,發心幫助其他受苦受難的人。

一點半的講習會臨時改為座談開示,佛堂是臨時的,地板牆壁都很粗糙,飯菜也都不講究,但是吃的人吃得高興,聽的人聽得歡喜,巴黎的信徒乃是為佛法而來的。直到三點半的皈依典禮開始,也不見人潮減少。

依照告訴我,這些人等皈依已經等了一年。其中有郭金鸞師姊的兩個小孫子,一個五歲,一個三歲,媳婦是法國人,賢淑美麗。小孫子觀禮,一會兒之後,兩個人吵著媽媽要“跪到前麵去”,媽媽自己是天主教徒,也尊重兒子的選擇,幫兩兄弟填表,讓他們成為正式的佛教徒。在這個浮動不安的時代,中國人娶中國媳婦,也不一定能合得來,這位法國媳婦卻是百中選一,難得溫良孝順,還答應到佛光山巴黎道場教法師們學法文,真是各人福報不同。

定居在這世界聞名的美麗古城,本身就是一種福報。但是有些人隻記得自己一生中所受的苦難,內心的創傷未能平複,盡管目前生活狀況也是豐衣足食,卻老是忘不了傭仆成群的時代。有些人開著德國名牌的賓士轎車,居住在令法國人欣羨不已的華廈,飲食全是講究的法國餐。但是如果要這些人做點公益事業,他們首先要問:“有多少的名利?”為名為利,花大筆錢“買”之可也,否則一毛不拔。可憐身在名利堆中,雙眼隻知往“名”或往“錢”看,多少圍繞在身邊的幸福,譬如這座古城的美,一輩子都“看”不到,當然也就無福消受。

這一些流離浮動的人,因為沒有“根”,因此拚命地以名利為根,焉知名利乃過眼雲煙,豈能成為根本?如果能夠以“慈悲喜舍”為根,以“惜福結緣”為本,以“禪淨戒行”的修行為骨幹,以“慚愧感恩”為枝葉、果實,這樣的人生“收支平衡”,自然豐美充實。

巴黎這座古城,有許多趣聞奇事:巴黎人愛狗,計程車的第一個位子是愛犬的寶座,乘客不能隨便“侵犯”,就算空著,也謝絕入座。在巴黎,如果碰巧四個親朋好友要共搭計程車,必定是分乘兩部車。

巴黎地鐵站或地鐵車廂上,往往一夜之間被塗鴉,橫七豎八地寫著各種頗具創意的文句或稀奇古怪的圖案,輿論認為有礙觀瞻,必須及早清洗,回複本來麵目。文化部長想法不同,獨排眾議,認為今日的塗鴉,焉知不是未來的天才?必須給予尊重,不能隨便擦去。尼斯一家規模最大的美術學院,為應學生作品展覽的需要,把一座新廁所打壞,以便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校長認為:廁所可以重建,而學生的創意難得,下令立即打壞廁所。

法國七月至九月期間為“度假月”,老板往往得強迫員工出外度假,薪金照付,否則老板要遭政府罰款取締。一般人要取得房屋貸款或汽車貸款,是很困難的,但是對於“度假貸款”必定立刻奉上,否則被視為“不人道”。對於家庭狀況較差的兒童或青少年學生的“度假費”,隻要提出申請,十有八九必獲政府補助。

一位伊斯蘭教青年娶了傳統的法國太太,首先受不了繁瑣的餐桌禮儀,繼之丈母娘過壽,不知情之下,送了一束代表嫉妒的黃玫瑰,惱了丈母娘。再加上衣著飾品的禮儀、說話走路的禮儀……最後伊斯蘭教青年憤憤地離開太太:“哼!難道你連洗澡也講究洗澡的禮儀嗎?”這是他對太太的“臨別贈言”。

一位華僑青年娶了法國太太,夫妻二人兢兢業業、勤苦奮鬥,白手起家、創業維艱。但最後太太卻憤而離去,她對不知情趣的華僑丈夫說:“你隻知送我死硬的貴重鑽石,卻不知送我一束有生命的鮮花,我再也無法和你生活下去。”說完便掉頭而去。

法國咖啡館到處林立,政府規定唯有退伍軍人才有資格開設咖啡館。其中露天咖啡館更是一大特色,人手一杯濃縮的黑咖啡,欣賞著來往的過客,路人也很好奇的向這些“咖啡客”張望,真是“相看兩不厭”。一杯咖啡可以喝上一個下午或一個夜晚,咖啡還分站著喝和坐著喝的價錢,通常站著喝的價錢六塊法朗,坐著雙倍。但是聞名的咖啡館,如老歌劇院附近,一杯咖啡索價三十法朗,也是天天客滿。

棍棒麵包在巴黎可說是一大奇觀,尤其是下班時間,滿街都是腋下挾著幾條棍棒麵包的人。麵包店大排長龍,人人搶購棍棒麵包,所有的麵包都貴,隻有棍棒麵包因其為主食,由政府規定價格,將近一公尺長的棍棒麵包隻賣二塊七毛法朗。

在巴黎排隊也是一大奇觀,尤其到德國的簽證,如果不趕在前一天晚上十一二點前去排隊,通常是徒勞無功。簽證費才廿八法朗,排隊至少花上十小時以上的時間。

七月十四日法國國慶,所有的歌劇院,都排上最精彩的節目。如今年巴士底廣場的新歌劇院,上演動員數百人的龐大歌舞劇《卡門》,完全免費進場,場內一如平時,彬彬有禮、西裝盛服的男女領位員,親切地為每一個人領位。下午三點才上演的歌劇,早上六點已經有許多人排隊,隊伍環繞歌劇院,有如長龍,也是人手一根棍棒麵包打發午餐。

到各公私機關團體辦事,也要排隊。往往看見裏麵的辦事人員對於枯候數小時的人視若無睹,悠閑地聊起天來,萬一有人催促或提醒,辦事人員認為你“打擾”他。

巴黎警察平時對臨時攤販取締十分嚴格,但每年四月底五月初,販賣muguet白色鈴蘭花攤販隨處可見,聽說贈送或購買鈴蘭花,可以帶來一年的好運,警察網開一麵,從不取締。尤其近年失業率增高,人人擔心被裁員,今年五一勞動節鈴蘭花銷路奇佳,人人在勞動節爭購鈴蘭花,希望鈴蘭帶來不失業的好運。

巴黎人過愚人節也不含糊。有一次一家報社,圖文並茂地刊出鐵塔倒下來的新聞,當天萬人空巷趕去關心鐵塔,見到鐵塔屹立如常,才發覺當天是四月一日。

巴黎的博物館五花八門,除了大名鼎鼎的羅浮宮,以及展示佛像的奇美美術館(去年作過袈裟展),其他還有錢幣博物館、郵票博物館、時裝博物館,大小皇宮也成為藝術展覽的中心。

巴黎的示威遊行或罷工,年年按季節舉行,每舉行一次,政府便按要求調薪一次。

巴黎是個古老傳統而又充滿現代傳奇的地方,是法國人眼中的外國。

七月 二十六日 星期一

晨起,由在巴黎的徒眾帶路,在巴黎道場新址附近走走。一些來過的信徒都說這裏具有地利之便,門口前麵就是公車站,往後走五分鍾左右是地鐵站,對於開車的人,停車也不致於太困難。

駐於此地的徒眾說,法國開國始於公元一八七年,由貴族喀伯特建國,實行君主專製政體,直到一七九三年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其中法王路易十四秉政五十四年,五歲登基,承受英明的父王亨利四世之傳承,父子倆把法國帶到極盛時期,那是一五八九年後的一百年間。

法國有五次的共和政體——

一、推翻路易十六,是為第一共和。

二、拿破侖一八〇四年登基成為法國皇帝,那年才三十五歲;十年間,法國再次到達強盛時期。一八一二年曾帶六十萬大兵進占莫斯科,之後水土不服,加上饑寒交迫,敗陣下來,隻得十萬人生還。

其後經過路易十七、路易十八、查理十世,直至路易菲利浦,內憂外患。一八四八年,發生工人暴動,國王潛逃至英國,法國第二次改成共和政體,叫做第二共和。

三、一八四八年,拿破侖的侄兒路易拿破侖當選法國總統的四年後改為帝製,稱為拿破侖第三。其後約四十年間連年用兵,獲得許多殖民地,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但是隨後的普法戰爭中,輪到法國割地、賠款,義大利乘機攻擊法國保護下的教廷領地羅馬版圖,縮小到現狀。法國實行第三共和。

四、隨後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一九四三年七月反對戴高樂成立自由法國政府,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盟軍諾曼第登陸成功,法國全境光複,次年建立第四共和。

五、法國新憲法頒布,十二年中政局大亂,內閣更換多次。戴高樂再起,一九五八年接任總理,修改憲法,廢止專製,改行總統製,並出任總統,是所謂的第五共和。第五共和之後,不再對外用兵,在穩定中進行建設,法國再度富強。執政十一年的戴高樂病逝,龐畢度繼任五年後病逝,季斯卡續任後,密特朗連任至今。從一七九三年至今年,剛好是兩百年。而法國最古老的曆史書卻是二千多年前羅馬的凱撒大帝寫的《高盧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