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比丘,過著相當簡單而知足的生活。
他經常在化緣時,回到他原來居住的村落,隨緣接受布施;然而村落如有舉辦大型儀式、慶典,或者是齋僧供養,他卻盡可能地回避,不前去參加。
其他比丘看到了,對他的行徑感到很不以為然,便向佛陀報告此事。佛陀把那位比丘叫到座前,要他說明此事。
那位比丘說道:“我雖然常去自己熟悉的地方托缽,卻不在於食物的美味與否。隻要足夠了,我就離開。”
佛陀聽了後,便讚歎他的少欲知足,並勉勵大家應效法這位比丘的淡泊自持。
佛陀接著向大家說了以下的故事。
河岸邊的樹林裏,住著一群鸚鵡。由於樹林裏美味可口的果子越來越少,鸚鵡們紛紛離開樹林,移居到食物充足的地方。最後,隻留下鸚鵡的國王獨守樹林。這時候,盡管樹林裏的果子,全部被鸚鵡們吃得一點都不剩,鸚鵡王仍然很知足地啃食著不甚美味的樹皮、嫩葉。
帝釋天知道了,想考驗它的德行,便運用神通力讓所有的樹木全部枯萎。接著,帝釋天化成一隻白鴿,飛到了鸚鵡王的身邊。
白鴿問鸚鵡王:“看樣子,這裏已經無法再生長出美味可口的食物了。大家都離開了,你為什麼還不走呢?”
鸚鵡王回答:“這一片樹林養育我的色身,我不能因為它不再提供美味的食物而拋棄它。隻要這裏還有絲毫的食物可以讓我活命,我就絕不會離開這片樹林!”
帝釋天聽了後大為感動,馬上恢複自己的身份,並施以甘露水,令這片樹林再度回複到以往的繁茂。
所謂:“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如天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如地獄。”一個人在生活上的富有,並非全然地以金錢來衡量,能夠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享有真正富足的人生。
有的人家財萬貫,仍感到不足;有的人家中無隔宿之糧,卻逍遙自在。佛陀的弟子大迦葉於塚間修行、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顏回居陋巷而自得其樂,他們之所以能夠不以生活的匱乏為苦,主要在於他們懂得淡泊以自明,少欲知足的樂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