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小忿以成大事(1 / 1)

秦國滅了魏國以後,魏國名士張耳與陳餘改名換姓,喬裝打扮一同逃往陳國。因為秦國耳聞魏國有張陳兩位名士,在全國各地張貼告示,以重金懸賞這兩個人的頭顱,能捉住張耳的,懸賞千金,捉住陳餘者,賞給五百金。為了獲得重賞,舉國上下莫不奮力搜尋,唯恐白花花的銀子落入他人的口袋。

逃亡陳國的張耳與陳餘,在當地充當裏監門,維持生計,忍辱負重度日。

一天,陳餘不小心犯了過錯,引來一名官吏的不滿,不但惡口謾罵,還用鞭子大力地抽打他。陳餘認為“士可殺不可辱”,準備搶下官吏手中的鞭子起而反抗,張耳見狀趕緊踩他一腳,示意“小不忍則亂大謀”。

等到那名官吏發泄完情緒,大搖大擺離去後,張耳彎下身扶起陳餘,並將其帶到桑樹下,責備他:“當初你是怎麼答應我的?現在遭受一時的屈辱,就要死在小吏手裏嗎?如此,就得不償失了。”

陳餘認為張耳說得有理,也為自己的魯莽感到慚愧,自此之後,一切行事無不小心謹慎。

張耳說得是,把自己大好前程毀在一個小吏手上,實在劃不來。佛陀告誡弟子:“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陀深明,忍是一種承擔,忍蘊含著不可思議的力量。忍,讓人有力量受得住苦心誌、勞筋骨、餓體膚的徹骨寒風;忍辱大力更能化解一切惡事逆緣,摧伏煩惱魔軍,智者怎會不歡喜忍下一切錘煉?

人生的“小吏”處處有,能夠忍得下、耐得了,自能成熟心智,乘風破浪迎向美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