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彌蘭王問那先比丘:“世界上哪裏有比大海之水還要多的?”那先比丘回答:“一滴佛法甘露比大海更多,因為這一滴水可以消除眾生罪業,洗淨身心,比大海之水更有力、更充沛。”
彌蘭王再問:“世間上有比王後更美的人嗎?”那先比丘回答:“心存慈悲,才是真美。”
彌蘭王又問:“世間有比國王更富有的人嗎?”“懂得布施的人,才是富有。”
“誰是世間最慳吝、最貧窮的人?”那先比丘回答:“世間最貧窮、慳吝者,就是一文不舍的人。即使擁有百萬財產仍是貧窮。”
彌蘭王繼續問:“世界上什麼力量最大?刀槍嗎?”答:“不是,忍辱的力量最大。”
“世間上什麼人最不自由?”那先比丘回答:“造業的人最不自由,因為定業不可轉,輪回生死,故不自由。”
麵對彌蘭王的各項提問,那先比丘總以譬喻等方式闡明佛法要義,以巧慧機智折服雄健明智的彌蘭王。在二者精彩絕倫的問答中,彰顯出佛法精深博大的哲理。
多與寡、美與醜,在於意義的不同。富貴與貧窮,在於取舍之間。自由與束縛,在於心靈解脫與否。《涅槃經》談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眾生受業力所牽,受困在生死輪回中,輪轉複輪轉,如何自由?若惡業不盡、貪愛不息,終將拘禁在生死輪回的囚籠中,無法出離。
為何世間煩惱不斷、鬥爭紛紛?因為不能“忍”。一句批評,不能忍;一個眼神,不能忍;一口怨氣,不能忍,於是心有不平,惡言相向,大動幹戈。
在麵對世間種種紛擾時,如果能視之如浮雲,體證“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透過生命內在的力量,自能化幹戈為玉帛,自在無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