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時,一位叫劉寬的年輕人生性溫和,不與人爭,很有修養。

一個下午,鄰居跑到劉寬家裏,為了自己丟失的一頭牛,與他理論:“你怎麼把我家的牛牽來呢?”說完,便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劉寬的牛牽了走。劉寬一句話也沒說,任憑這位莽撞的鄰居將自家的牛牽了去。

過沒幾天,鄰居找到了自己的牛,因而對前幾天的行為覺得慚愧,便將硬從劉寬家裏牽來的牛牽還給他。劉寬也隻是說:“這頭牛是我的呀?真謝謝你!真謝謝你!”

看劉寬麵對鄰居無禮行為的處理態度,我們可能自忖:麵對他人的謾罵、責怪、毀謗、譏諷、誤會時,是平心處之,安然麵對?還是不服輸地還以顏色?

一切是非總有真相大白之時,急於求得水落石出,過分計較,隻會讓事情更混亂,反而見不到雲淡風輕時的動人美景。故事中的劉寬不與人計較,不執於一時的是非與得失,主動退一步,不讓更嚴重的衝突、破壞發生。他的心安於毀譽、榮枯、稱譏中,隱忍不妄動。以悲智撥去惡濁烏雲,才見皓皓明月、朗朗清空。

智者深明,計較隻會造成彼此的對立,不論是非好壞,不分別善惡,不過分地精明,為人厚道、心存體諒、遇難包容,將是非善惡付之於忍耐當中,付之於哈哈一笑之中,做到《指月錄》中開示的“是非憎愛世間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這種不計較的人生,才能隨緣自適、隨境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