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香港地區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2 / 2)

同時遭受衝擊的新興外向型經濟地區中,有的掉了隊,有的幹脆放棄了外向型經濟策略,而香港和其他亞洲“三小龍”(台灣、新加坡、韓國)卻采取不同的應變策略,先後渡過難關,在發展道路上繼續向前推進。

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使香港工商業形成了極大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香港工業以國際市場為依托,不斷適應潮流,隨機應變,使其產品在種類、質量、款式、包裝等多方麵符合海外消費者的需求,保持了競爭的優勢。

與此同時,香港充分利用其市場機製的調節作用,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使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首先是推行工業多元化,以生產高增值商品來應付歐美各國的保護主義措施。其次,以市場多元化來應付競爭對手的挑戰。另外,最重要的是實行經濟多元化。自70年代以來,其加工工業、對外貿易、房地產、金融、旅遊、交通運輸、建築等方麵都有了較全麵的發展,從而擴大了香港經濟的基礎,使多個經濟部門成為香港經濟的支柱。

香港經濟在70年代後期表現優於台灣和韓國,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內地實行開放政策以來,香港轉口貿易又有重振雄風的趨勢。香港已經成為亞太地區的貿易樞紐,轉口貿易構成了香港總出口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另外,1977至1981年間,50多萬內地人移居香港,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從而也加強了香港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4)從經濟多元化走向經濟轉型階段。

這個階段從1982年開始,現在還未結束。

80年代初,由於世界經濟的衰退,香港主要貿易對手大多采取了更為嚴厲的保護主義措施,限製進口的品種和數量,同時,國際市場上的出口競爭也更加激烈,因此香港出口困難又大大增加,製造業出口額和就業率都下降了。1981年房地產業不景氣,金融業受到沉重壓力,積壓的資金據估計達500億港元。加上部分香港人對香港前途信心不足,投資軟弱,固定資本投資增長率從1980年的19.7%降到1982年的1.7%。這是香港經濟發展中的第三道險灘。

中英《聯合聲明》公布後,香港前途轉趨明朗。在中國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以及同大陸經濟聯係進一步加強的有利形勢下,香港人齊心協力開創了新局麵。

首先,經濟多元化更加成熟。貿易、交通、金融、保險、房地產、建築、通訊、信息、旅遊等行業的發展都進入了更高的水平。轉口貿易重又興隆,連年大幅度上升,改變了多年的貿易結構。中國仍是香港轉口貨物的最大市場。其他主要市場為美國、日本、德國、台灣及英國等國家和地區。

外地加工活動也是香港與內地貿易增長的主要原因。輸往中國內地的香港產品及轉口貨物中,分別有約75%和48%是外地加工的。至於從中國內地輸入香港的貨物,也大多是經香港而輸往海外市場的轉口貨物。特別是華南地區提供的外地加工服務令香港出口貨物增長更加迅速。而且,華南地區的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從而更有助於香港出口貨物在世界市場維持價格競爭能力。

其次,經濟進一步走向國際化。各個主要行業提供的國際性服務愈來愈多。國際資本對香港亦越來越重視,美、日等國的跨國公司進入香港的與日俱增。連原已撒離的英國本土財團也重返香港,形成高度國際化的資本體係、商業體係、市場體係,使香港成為著名的國際商業、貿易、金融等綜合性全麵發展的經濟大都會。同時,香港財團也大量投資海外。

再次,香港的工業轉型也於80年代中期開始起步。發展高科技正成為香港的新的發展趨勢。這將使香港經濟發展達到新的高峰。

綜上所述,香港在前進的道路上每跨越一道險灘,生產總值就有成倍或多倍的增長。香港的經濟結構出現由簡單到複雜,從過去的單純轉口貿易到今天的經濟多元化。香港經濟的飛速發展奇跡,使世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