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理念(2 / 3)

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終身教育的理念引人後逐漸得到了人們的讚同,並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重視。江澤民同誌指出:“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終身學習的教育製度。學校要進一步向社會開放,發揮學曆教育、非學曆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技術培訓教育等多種功能。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強相互間的銜接和溝通,為學習者提供多種多次受教育的機會。要以遠程教育網絡為依托,形成覆蓋全國城鄉的開放教育係統,為各類社會成員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服務。”我國也在199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以法律形式確立了終身教育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的地位。

終身教育指的是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從時間上看它包括幼兒教育、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從形式上看它包括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從途徑上看它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理念與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有著某些內在的一致性。在陶行知那裏,教育是緊密圍繞生活來進行並融入在生活裏的,有一定的生活就有一定的教育,教育的內涵非常廣泛。不僅如此,陶行知更是把生活教育同時代的發展結合起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實踐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教育的涵義似乎更為深遠,這當然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

我國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是知識經濟社會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1.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科學知識和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縮短,農民需要不斷的接受新的知識和技術。傳統社會中生產發展的緩慢,主要在於知識和科技發展的緩慢,農民僅靠經驗的積累便可滿足生產的需要,農業生產主要靠物資和勞力的投人。進人知識經濟社會,科技成果成為農業生產中起決定作用的要素,並且,科學知識和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著,客觀上要求農民能夠與新的農業科技進行緊密的持續不斷的結合。

2.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求農民不斷的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經過二十年的發展,農村中單一的經濟結構已經改變,形成了各種產業共同發展的局麵。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將繼續調整,從而帶來農民的職業結構變動和技術結構調整。在農村中從事新的職業和學習新的技術,都需要有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持續供給。

3.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要求農民不斷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眾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要從土地上轉移出去、在城市中尋找工作需要進行職業培訓。並且,在城市中農民工處於不斷的職業流動中,他們要適應新的工作也需要不斷的學習。

4.農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要求農民不斷的通過教育來完善自己。現代科技的發展不僅給生產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變化,促進了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對農民的生活產生了持續的影響,促成了農村生活方式向現代的轉型。它必然會帶來農民完善自己、完善生活的願望。在這個過程中,持續的接受教育是一個有效途徑。

(三)樹立社會,經濟、教育一體化的理念

分析中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緩慢的原因時,人們發現社會、經濟、教育一體化的理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運行機製尚未形成。一方麵農村的發展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有強烈的內在需求,而另一方麵,這種需要又受到傳統的和現實的、經濟的和政治的、製度的和觀念的製約,使得社會的這種需求沒有轉化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現實。長期以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並沒有真正按照中央的要求,轉移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落後的職業教育觀念、僵化的職業技術教育方式,沒有能形成具有特色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模式,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的原因之一。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鑄就了中國人特殊的社會心理,這種社會心理反映到教育上,常常表現為:重心智鍛煉,輕動手能力;重“勞心”而輕“勞力”;重研習而輕勞作;重悟性而輕體驗;重思辯而輕實驗;把勞作技能視為“奇技淫巧”,曰“君子恥於器”。封建官本位的思想反映在人才觀和職業觀上,便是根深蒂固的輕視農民和農業的觀念。這就使得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在樹立為農村發展服務的思想時,受列了傳統社會心理和舊觀念的阻礙。要克服這一障礙,消除一係列落後的、陳腐的觀念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影響,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思想的革命。

要使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獲得健康地發展,首先要確立社會、經濟、教育一體化的改革思想,在教育與農村社會的發展聯係中尋找運行機製,圍繞著這種機製的構建來考慮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各項工作。特別要突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服務農村的功能。職業教育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有服務社會的本性,無論其服務的具體領域如何不同,一定的教育總是為一定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服務,這一點是不會發生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