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民教育的新體係(3 / 3)

2.多層次特點

需要構建多層次的農民教育體係,來滿足不同文化層次的農民的需求,並逐步提高農民的文化層次。

我國目前農民教育的三個層次

農民的初等教育。

農民的中等教育。

農民的高等教育。

農民的初等教育。主要包括農村初中教育中滲入職教因素、鄉鎮農民技術學校的教育、教育機構開展農民綠證培訓、推廣機構進行的科技培訓等。

農民的中等教育。包括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職業高中、農業中專學校、農民中專等。在這些學校中,既有正規的學曆教育,例如農村職高和農業中專對適齡青少年的教育,也有資格證書教育,例如對農民技術員、農民技師的資格認證教育。

農民的高等教育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教育領域。它主要依托高等農林院校開展各種形式的函授、夜校、自學考試、資格認證等教育。目前的農林高校的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尚屬於學曆教育,對農民開放的程度有限,然而民辦高校的興起為農民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較多的機會。

3.多渠道特點

從受教育的方式來看,多樣化的農民教育體係包括了多種途徑,如函授、麵授、遠程教育等;從辦學主體看,有公辦、民辦、企業和農民自發組織的教育等各種形式;從教育的性質看,有短期實用技術培訓,也有係統的學曆教育,既包括參觀示範,也包括大眾傳播媒介的科技信息傳播。通過各種形式的農民教育,對盡可能多的農民進行教育培訓,滿足他們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根據我國農民素質的現狀,結合我國未來農業的農村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未來的幾十年裏,我們認為在大力發展短期培訓的基礎上,重點發展中等教育,逐步向農民開放高等農業教育,這是農民教育發展的方向。

(四)農民教育體係中的農科教結合

需要指出的是農民教育體係的運行不能孤立地在教育內部進行,舊體係的弊端就在於缺乏與農村大體係的聯係,“就教育論教育”。新的農民教育體係必須重組農村經濟、科技與教育的關係,把教育置於農村社會應有的地位。實踐證明,“農科教結合”是農民教育的有效形式。目前全國農科教結合的模式多種多樣,如教育主體結合模式、科技主體結合模式、經濟主體結合模式、教育主體自辦模式、科技主體自辦模式和農業經濟主體自辦模式等。

要在農民教育框架內實現農科教結合,發揮農民教育的最大效益,必須建設好培訓、示範、服務三大體係,確保農民教育新格局的有效性。在農民教育體係中培訓是基礎,示範是保證,服務是關鍵,它們之間的相輔相成、有機結合,是農民教育體係有效性的保證。

培訓體係的建立應該以縣職業中學和成人中專為依托,建立縣職業教育中心,聯係辦好鄉鎮成人教育學校,輻射延伸落實到農戶,形成以縣為龍頭,鄉鎮為骨幹,村為基礎的教育培訓體係。縣、鄉(鎮)、村三級要著力抓好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材資料建設、管理製度建設。

要以立足“農村”為特色,辦好各級種類培訓。

建立示範體係是“科教興農”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再擴大到家家戶戶的一個重大發展策略。示範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環節,科技示範的功能是輻射與帶動。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確立示範對象,建設好科技示範基地。應該以科技示範村為先導、科技示範社為紐帶、科技示範戶為基礎,形成鄉鎮、村、組、戶四級示範體係,使科學技術能迅速傳播到千家萬戶。

建立服務體係是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技術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的重要環節。服務要以農民致富為宗旨,以鄉鎮成人教育學校為支撐,開設科技谘詢服務門市,組織科技服務隊伍。要依據農民的需要,圍繞技術教育項目的內容,拓寬服務領域,把服務由教育領域延伸到生產領域,向農民提供技術谘詢、技術信息、市場信息,深入田間地頭具體指導生產、經營管理,為農民提供良種、化肥及農機具,幫助疏通銷售渠道,提供銷售信息,解決銷售難題,形成“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服務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