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際共運的曆史經驗
人們常常望著英國的政治風雲而迷惑不解:為什麼那裏的工黨發達興旺、實力強大,而共產黨的力量總是發展不起來呢?如果說英國工黨領袖麥克唐納及後來的艾德禮、威爾遜等人是“工賊”,那麼在至今80多年的時間裏,實力強大的英國工人階級為什麼容忍他們的領導呢?工黨這樣的黨是我們的敵人,還是我們可以爭取的同盟軍?英國社會主義勝利的道路究竟是怎樣的?疑問是思考的表現,是研究的開始。實事求是地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麵貌去考察曆史和現實,就能得出科學的結論。研究曆史上的麥克唐納及其社會主義,正是從根本上弄清這類現實問題的開始。
2.國際大勢
馬克思主義是批判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科學理論,在世界上千差萬別的政治、經濟、地理、曆史條件下,其表現形式不應該是單一的,不應是完全蘇式的或別的什麼式的。過去,蘇聯掌握著一個指揮和控製各國共產黨的中心,要把自己的單一模式強加給所有國家,使許多國家的革命運動吃夠了苦頭。各國稍有非議,便被斥為“背叛了”或“修改了”馬克思主義。這不是捍衛馬克思主義,而是損害、歪曲馬克思主義。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許多實事求是的共產黨人卻被冠以“修正主義”、“機會主義”的惡名。更不用說工黨了。現在,社會主義的單一模式已融化了,多樣化了。如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南斯拉夫自治式的社會主義,“歐洲共產主義”等等,方興未艾。連蘇聯本身,也在大幅度地革除弊端,改變自己原來的麵貌。既然共產黨人之間可以獨立自主地探索各自的社會主義道路,那麼,對於以不同方式讚成社會主義的工黨,也就可以客觀分析了。英國工黨主張的民主社會主義,在西歐越來越多地找到了與共產黨人的共同語言。他們與共產黨人的合作,畢竟對資本主義不利而對社會主義事業有利。因此,他們是共產黨人的同路人、同盟軍。曆史上的麥克唐納對蘇聯的態度畢竟比資產階級進步,他在鬥爭中畢竟在某些問題上站在與資產階級對立的立場,配合著共產黨人的鬥爭。那麼,當代現實中的英國工黨更可以並應該與共產黨人的社會主義事業發生廣泛的合作和聯係。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不僅要靠共產黨人的努力,而且要靠全世界無產者的團結合作、聯合奮鬥。如果舍棄影響廣大無產階級群眾的工黨和社會黨,社會主義事業就談不上興旺。在當今世界的科學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三大政治力量中,舍棄民主社會主義的力量,科學社會主義就會處於被動、孤立的不利地位。正確的態度隻能是,客觀地分析那些主張民主社會主義的政黨,既看到他們脫離科學社會主義的一麵,又要看到他們與資本主義鬥爭的一麵,從而更好地建立起國際範圍內的統一戰線,推動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
3.鼓舞人心的世界前景
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在對外政策中改變了過去孤家寡人、唯我獨尊、故步自封的狀況,從現實情況出發,逐步調整、完善了對外聯絡的方針和政策。70年代末,除了維持和恢複與許多國家共產黨的關係外,還與第三世界的友好黨、社會黨開始交往。80年代,我黨又與歐洲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黨和工黨進行了黨的接觸和交往,並提出了“超越意識形態的差異,謀求相互了解和合作”的方針,願意在共同點或相似點上同所有國家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和工黨進行接觸、對話、交往和合作。在這一方針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以外交部的名義,1980年在北京接待了英國工黨領袖詹姆斯·卡拉漢和工黨總書記羅恩·海沃德,並進行了交談。接著,於1982年首次派代表參加了英國工黨的年會。中國共產黨第一次與英國工黨建立了黨與黨之間的關係,這是國際共運、工運史上的一件大事。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對工黨和社會黨確立了一個既現實又科學的態度:“盡管這些黨一般都不讚成共產主義,對社會主義也有各自的解釋,但是,我們認為,意識形態、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歸根結底,應當由各國人民自己來選擇,這方麵的分歧和差異不應當成為謀求相互了解和在廣泛的領域裏進行合作的障礙。”根據這一原則,我們通過對麥克唐納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分析,就可以曆史地、宏觀地作出以下結論:英國工黨的建立,這是英國工人階級群眾自己的選擇;麥克唐納,是英國大多數工人群眾自己推舉並擁戴的領袖;體現著麥克唐納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工黨綱頷,是英國大多數工人群眾自己思想主張的表達;工黨在麥克唐納領導下的行動,體現了英國大多數工人群眾的意誌;曆史上工黨對英共的冷淡態度是有曆史原因的,並且也是反映了當時大多數工人群眾的思想情緒;我們對麥克唐納的社會主義可以作為一個流派來研究,指出它的是非得失與成敗之處,但決不應該借指責麥克唐納及其社會主義理論,而實際上來指責英國廣大工人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