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唐納領導工黨政府主動推行承認蘇聯、對蘇友好往來的方針,這是他有別於資產階級政黨領導人的又一鮮明標誌。他率先正式承認蘇聯,使蘇聯擺脫了在西方世界的孤立狀態,使各資本主義大國紛紛效法英國的榜樣,爭先恐後地承認蘇聯,這在蘇聯發展史上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貢獻。
蘇聯有些人把麥克唐納政府承認蘇聯,說成是在英國工人和與蘇聯有貿易關係的商人壓力下,或者是由於倫敦工人的抗議示威,才被迫而為之的,以後還極力阻撓英蘇關係正常化。中國當時也有人認為麥克唐納承認蘇聯,是“落了個現成的人情。”這些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的。它們否定了麥克唐納主動推進建立英蘇邦交的努力,貶低了他在這方麵的貢獻。
1.英蘇建交對蘇聯有利
列寧早就盼望與英、美等國建立邦交關係,但是始終遭到兩國資產階級政府阻撓。1920年2月21日,列寧在與英國工黨領導人蘭斯伯裏的談話中,表示願意與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或美國總統威爾遜會談,消除對立。列寧甚至讓蘭斯伯裏電邀勞合-喬治赴莫斯科,和平解決爭端。但是勞合-喬治不是不想去就是借口“太忙”,根本沒有誠意。直至1924年初,英國自由黨政府和保守黨政府都沒有承認過蘇聯政權。西方各大國對蘇聯還是實行封鎖政策。蘇聯迫切需要打開外交僵局,得到西方各大國的承認並與之通商,以鞏固政權,恢複經濟。有助於蘇聯打開僵局的正是麥克唐納。
麥克唐納是不讚成布爾什維克式的專政的,對蘇聯的整個政權也有自己的看法。他甚至還於1920年9月率第二國際的代表團訪問過孟什維克的“格魯吉亞共和國”,讚揚那裏在孟什維克領導下實行了沒收大地主土地,礦山、森林、鐵路實行國有化的社會民主革命措施,認為那裏采用民主的議會方法,搞自由選舉,允許言論自由,是一個“男女公民盡情歡樂歌舞的真正的社會典同體。”然而這個所謂“真正的社會共同體”不久便被布爾什維克軍隊剿滅了。但是,麥克唐納並未因此而敵視蘇俄政權。這與他對待國內“極端派”的態度相一致。他不同意英共等所謂“極端派”,但並不認為他們是敵對力量。他不同意蘇俄的專政措施,但又並不反對蘇俄。1924年2月1日麥克唐納政府無條件地正式承認蘇聯,並主張盡快談判解決兩國間的爭議問題。英國在外交上承認蘇聯,在歐洲引起巨大的震動,其他資本主義大國紛紛效法英國,形成了一個承認蘇聯的浪潮,徹底改變了蘇聯外交上被動、孤立的地位。繼英國之後,意大利、挪威、奧地利、希臘、瑞典、中國、丹麥、墨西哥、法國都在當年承認了蘇聯。當時蘇聯《消息報》上刊登的鮑·葉菲莫夫的一幅漫畫,是蘇聯史學家津津樂道的,那畫上是各國外交官在蘇聯外交人民委員契切林辦公室前排長隊,手持承認蘇聯的文件。其實,這種爭相承認蘇聯的局麵與英國工黨政府率先承認蘇聯直接有關。
2.主動建交的努力
如果把麥克唐納政府承認蘇聯說成是為了落實工黨競選時的許諾,並在工人壓力下不得已而為之,那麼,麥克唐納在正式承認蘇聯之後,主動為訂立正式條約而作的努力就難以解釋了。1924年2月1日麥克唐納還致蘇聯契切林一封私人信件,建議在所有事端解決之後互派大使,在此之前互派代辦。4月14日,以賴柯夫斯基為首的蘇聯代表團在倫敦同麥克唐納為首的英國代表團開始談判。麥克唐納以會議主席的身份在歡迎辭中表示:“這次會議的目的在於使正式承認俄國一事早日完畢。這並不改變無條件承認俄國的事實,隻是要仔細考慮已往關係的了結和將來和平的維持問題。”還提出:“彼此不幹涉內政,乃造成相互信任不可少的條件。”他這種態度無疑是積極的、公正的。蘇聯史學家認為8月8日英蘇一般條約和通商條約是英國工人罷工壓迫下英政府讓步的結果。事實正好相反,條約的簽訂是賴柯夫斯基放棄過分要求,接受英國方案的結果。這說明工黨政府的方案是有誠意的。條約雖然簽定,但在政府簽字前無效。條約首先激起保守黨人強烈反對,他們堅持在下院辯論前不許簽字。這樣,條約生效的問題拖了下來。這時,麥克唐納以強硬的態度積極推動批準條約的工作。8月13日,麥克唐納致函負責條約事務的彭森比(A。Ponsonby),告訴他:“我們將進行一場爭取條約通過的戰鬥。我們將麵臨充滿好鬥精神的下院,但要製止他們把條約否決,最重要的是你們要保持鬥爭精神並且決不屈服。”反對英蘇條約的不僅有保守黨人,也有自由黨魁西蒙(Simon)、倫西曼(Runciman)和勞合-喬治,他們都加入了保守黨反對派一方。9月3日,自由黨出版部出版了《可恥的條約》小冊子,攻擊英蘇條約。9月8日,《每日記事報》開辟了“最黑喑的俄國”專欄,攻擊蘇聯,反對簽約。勞合-喬治鼓動自由黨向工黨政府挑戰,否則他們便會“喪失國家的信任和尊嚴”。另一派自由黨魁阿斯奎斯也逐漸倒向反對派一方,於9月22日在《泰晤士報》發表公開信,稱英蘇條約為“托兒所式的外交的幼稚試驗”,並主張修改條約內容,方能通過。麥克唐納並未屈服於這種壓力。他毫不客氣地反對所有這類輿論。9月26日他寫道,“正像人們所認為的,對於英蘇條約的攻擊越來越不正派了。如果自由黨人逼得我迫不得已,我例願意給他們一個大選的機會。我不是要拋棄一個困難的職位,而是職務的現狀也許會使我中止現政府。”他以辭職來要挾反對派通過英蘇條約。第二天,他在德比講演中,答應了給俄國提供貸款的具體步驟。他公開說:“我們不理睬下院或黨的領導人中那種隻願意對俄和平貿易而不接受條約的意見……寫進兩個草約中的英蘇關係的協定是當今工黨政策中一個致關重要的部分,如果下院不答應這個協定,那麼他們最好還是來譴責我們好了。”麥克唐納這種堅決態度獲得群眾大聲的喝彩。可見,麥克唐納在建立英蘇邦交方麵的努力是堅定的、主動的。他的巨大貢獻是不應抹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