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職業指導研究程序(3 / 3)

方案實施過程關鍵是要減少主客觀因素的幹擾,保證數據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影響研究資料的因素很多,除了方案設計、調查對象的選取等技術因素外,以下幾個因素也對實施過程的客觀性發生影響。

(1)研究者的傾向性。研究者的願望、態度、情感及行為趨向必然會對研究對象造成影響。研究者的目的傾向性越明顯,對被研究者的影響也就越大。特別是在采用談話法、實驗法的條件下,被研究者對研究者的行為非常敏感,即使研究者不明確表示要對方做什麼或怎麼做,由於研究對象對研究目的的了解,也會產生暗示作用,從而使被研究者的行為發生變化。此外,研究者的水平,包括知識、調查能力、歸納能力,理解能力等都會影響研究結果的客觀性。

(2)被研究者的傾向性。職業指導經常以個體或群體為其研究對象,當被研究者意識到自己在接受測驗時,他會極力做出“正確”的反應。在許多情境下,被研究者都會備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大部分人會盡力做出社會能接受的反應,還有的被研究者甚至會取悅於研究者而改變自然的反應。

(3)環境因素的影響。如在研究實施之前或實施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與研究無關的重大事件,會對被研究者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暫時的影響。或是被研究者的家庭及人際關係出了問題,也會影響到研究的準確性。

要克服研究實施過程中各種無關因素的影響,關鍵在於研究的規範化和研究情境的同一化。除此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研究方案的實施要由訓練有素、技術熟練,並對研究目標有明確理解的人來擔任。對輔助人員也要進行嚴格培訓。

第二,對於方案中技術性或技巧性強的研究內容或項目,最好由一個人來完成,至少也應按項目進行分工,每人負責一個或幾個項目,避免同一具體項目由多人共同完成。

第三,在研究時間上,同一具體項目或內容要盡量在短時期內完成,避免由於時間的推延而帶來的環境變化和被研究者成熟度的變化而造成研究誤差。

第四,及時調整研究方案。職業指導的研究對象是相當複雜,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現象或個體。因此,不管研究方案製定得多周密、具體,在實施過程也難免出現偏差或與實際不相符的情況,這就需要根據變化的情況調整實施方案,使研究方案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

2.研究課題的總結

總結階段是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和作出結論的階段,從資料分析中得出科學結論是研究工作最重要的環節。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整理資料、統計分析和理論研究。

(1)資料整理。根據事先擬定的計劃和研究方案,最後將得到大量內容極為豐富生動的第一手資料。然而,這些資料又是分散的、沒條理的、不係統的,隻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經過加工整理之後才能變成有用的東西。

首先要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審核,檢查已研究的對象是否屬於原定的研究範圍,資料是否有遺漏和錯誤,判斷材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其次是在審核的基礎上對資料進行整理,使之條理化和係統化。對資料的加工整理目的是使第一手材料在數量上減少,通過分類、合並、篩選和取舍,使材料簡單化。去掉那些表麵的、偶然的、沒有代表性的東西,使材料更集中、係統和富有代表性。

(2)資料分析。資料分為文字資料和數字資料,對文字資料的分析基本上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對數字資料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資料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較分析和統計分析。

比較分析是在相似條件的基礎上,把不同研究對象的同類因素或同一對象不同時期的同一因素進行對比,以發現它們之間異同及原因的分析方法。將同一時期不同對象的狀況進行比較是橫向比較,橫向比較的優點是可以一目了然地發現不同對象間的差別,找出差異的原因。如“不同文化水平青年就業機會的研究”,“不同職業崗位職工工作滿意感的研究”都主要是運用橫向比較的方法。將同一研究對象不同時期的情況或表現進行比較分析,稱為縱向比較。其優點是展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內變化的水平。如“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就業觀念的變化”“近十年我國產業結構發展變化研究”等主要采取的是縱向比較方法。

統計分析的特點是通過對現象或實驗數據的數量分析去揭示現象的內部聯係和質的規定性。統計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和統計推論兩部分。描述性分析回答“是什麼”的問題,即通過分析指出研究對象的狀況、特點和發展過程等。它主要包括:編製次數分布表、繪製次數分布曲線、測定某種現象的集中趨勢或離散趨勢等。常用的指標有頻數、眾數、中位數、算術平均數以及反映研究對象間差異的標準差和離散係數等。統計推斷是回答“為什麼”的問題。是在隨機抽樣的基礎上,根據樣本對總體進行推論的了種方法,是描述分析的繼續和深化。常用的統計推論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區間估計,另一種是統計假設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