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職業指導研究程序(2 / 3)

假設可以分成三種類型,描述性假設、解釋性假設和預測性假設。描述性假設是關於社會現象狀態的推測與判斷,它向我們提供關於事物的大致輪廓和外部表現。解釋性假設是關於社會現象變動原因或內部結構的推測性判斷。預測性假設則是對社會現象發展趨向的判斷。對職業指導來說解釋性假設和預測性假設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解釋性假設應用更為廣範,因為解釋性假設是以一種可以檢驗的形式加以陳述,並對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之間的特定關係進行預測的命題。

假設的基本形式有三種:第一種成為條件假設式。其形式是“如果……,那麼……”這是一般科學研究的邏輯推論形式,在“如果”的部分提出自變量,在“那麼”的部分提出因變量。兩者並不一定有因果關係,但都具有相關關係。

第二種是差異假設式。其形式是“A不同,B也不同”,這種形式主要用於雙變量的關係假設,如研究不同年齡、不同學曆的人與工作的適應性和滿意感方麵的關係,經常使用這種假設形式。具體使用時要注意在變量上能進行統計處理。

第三種假設形式是函數式。其標準數學式為“A=f(B)”,這種假設主要是針對各種現象建立數學模型,對變量測量技術要求較聞,計算方法也較複雜。

無論采用什麼形式的假設,都必須遵循以下方法論原則:第一,可驗證原則。假設必須以事實為根據,能被實際資料證明或否定,不能是一種無法驗證的假設。第二,理性原則。假設必須以科學原理作指導,不能與已知的科學原理相矛盾。當已有科學原理不能說明新事實時,就必須提出突破原有理論的新假說。第三,邏輯原則。假設不與邏輯規則相違背,不能包含邏輯上的矛盾,它的成立不需要其他附加條件。第四,簡單性原則。假設必須結構簡明嚴整,內容精煉,同時便於量化,以利於驗證。

2.確定研究方案

職業指導研究方案是整個研究工作的綱領,對於保證研究工作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指導作用。一般說,研究方案主要包括六方麵的內容。

第一,研究目標。首先是研究成果的目標,即通過本研究要解決什麼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是做出學術性探討,還是提出政策性建議或是創立新的指導方法等。其次是成果的形式目標。即用什麼樣的形式反映研究成果,是研究報告、論文,還是專著或可操作性的產品等。目標不同研究方案的內容也就不同。

第二,研究內容和工具。研究內容是通過研究指標反映出來的,設計研究內容也就是設計研究指標的過程。所謂研究指標,就是研究過程中用來反映社會職業現象的類別、狀態、規模等特性的項目。如姓名、性別、年齡、文化水平、職業類型、職業地位、職業聲望、職業發展變化速度等都是我們常用的研究指標。

按指標的特性不同,一般把指標分成四類:①定類指標反映研究對象的性質和類別。如性別、職業、婚姻狀況等。②定序指標反映研究對象之間的等級或順序。如文化程度有大學、中學、小學、文盲;工作滿意程度有很滿意、較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等。③定距指標是反映不同研究對象間的數量差別和間隔距離的指標。如收入上的差距、年齡差異都可用間距來反映。④定比指標是反映研究對象間的比例和比率關係的指標。如失業率、流動率、職業轉換率等。具體使用何種指標,要依據所研究的內容而定。

研究工具是指完成研究的物質手段。它包括擬定的研究提綱,設計的表格、問卷,以及使用的照像機、錄音機、計算機等。

第三,確定研究對象。研究對象是實施研究工作的基本單位和數量。它可以是人,可以是單位,也可以是具體職業。數量可以是單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群體……

第四,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收集資料和研究資料的方法,應根據研究目的、內容和主客觀條件來確定使用的哪些研究方法。

第五,經費計劃。經費是保證研究順利完成的重要條件。經費的籌集和使用要遵守花最少的錢取得最大的研究成果的原則。

第六,研究隊伍的組成。研究人員配備要合理,課題負責人應是業務骨幹和實際經驗較多的人。輔助人員的配備也要注意其知識結構和研究素質。

以上是研究方案包括的幾個主要方麵。需要指出的是對於一些重大的、複雜的研究課題來說,往往需要設計幾套不同的研究方案,經過可行性分析後,從中選出一個最佳方案進行實施。

(三)職業指導研究的實施和總結

研究方案的實施過程是研究目的、任務的落實過程,而總結則是研究結果的進一步深化。

1.研究方案的實施

實施階段是將設計階段提出的方案付諸實踐活動的階段。按照理論設計的基本要求完成研究方案是本階段要遵守的重要原則。其基本任務在於努力收集、記錄足夠、真實、準確的資料,以保證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可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