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指導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對其有重要意義。正如人們的生產勞動離不開工具一樣,職業指導也不能沒有自己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總是同具體對象發生關係,職業指導的研究材料隻能是那些能說明個體、群體特點的材料以及與職業現象相關的各種具體材料。職業指導不允許在沒有任何具體對象材料的情況下,對個體的職業適應性或社會職業狀況做出任意的說明。這是由職業指導的重要性和嚴肅性所決定的。沒有科學的方法,職業指導的研究就會局限於對經驗和現象的一般描述,不能成為解釋人與職業關係的科學原理,也就失去了對個體、對社會的指導意義。對於職業指導工作者來說,不掌握和運用科學的研究手段,也難以對職業指導的理論與實踐做出開拓性的貢獻。
職業指導麵對的是千頭萬緒的社會職業現象和千差萬別的個體,我們要從中理出頭緒並揭示其一般規律及其在特定社會環境中的特點,就必須采取綜合的方法。事實上,職業指導研究方法應該是由各種不同層次的理論、原則和技術組成的一個係列,它由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的方法綜合而成。但由於職業指導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加之其對象的複雜性,至今還沒能形成一套統一的為大多數人承認的方法論體係。我們認為,同其他學科一樣,職業指導的研究方法也應由以下三個層次組成。
第一個層次是方法論,它是指研究方法的指導思想,是職業指導研究的哲學基礎。離開了它,研究工作就無所發現或偏離方向。具體說就是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尊重事實,實事求是。這就要求研究者對所要研究的事物采取客觀的態度,科學地、客觀地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實事求是地得出應有的結論。
第二個層次是職業指導這個知識領域采用的基本研究方式和具體研究方法。在這個層次上,職業指導是在綜合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方法和模式的基礎上形成的。
第三個層次是職業指導研究的具體步驟和研究所使用的具體技術與手段。
職業指導研究方法經常受兩個方麵的影響。一是受研究者的態度、立場和世界觀的影響;二是受職業指導理論及其哲學觀點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通過第一個層次間接地影響第二和第三個層次。所,在職業指導研究過程中無論采取何種具體方法,都必須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原則
實踐證明,進行一項具有一定水平的課題研究、首先要掌握一定的理論原則,還必須掌握有關的理論知識和具有一定實踐經驗。這是論證研究課題,確定研究步驟和研究目的的前提。任何形式的職業指導研究都受一定的理論知識、觀點和思想的支配,人們從事具體課題研究不過是這一理論思想的先導而已。
然而從理論來源的觀點講,實踐則先於理論,任何新的理論都產生於分析現實材料之後,這些材料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職業指導作為一門新的學科更是如此。職業指導理論隻能在實踐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形成、發展,在實踐中才能得以修正、檢驗、確認或被新的理論所代替。
第二,動態研究和靜態研究相統一的原則
社會職業現象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過程中,個體的職業意識、生理、心理、思想觀念、文化素質也處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過程中。任何一種研究都隻能截取其過程某一現存狀況作為自己的對象,這對於一個確定的研究項目是必要的,但作為一種完整的研究方法或研究過程僅限於此是不夠的,而應把現狀的研究同過去的曆史和未來的趨勢結合起來,把靜態的研究同動態的研究結合起來,通過動態的研究預測職業發展趨勢和個體行為規律,對職業指導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隻有把動態研究和靜態研究結合起來,從動中把握靜,從靜中看到動,才能全麵、準確反映研究對象,使研究達到較深的程度。
第三,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統一的原則
社會是一個整體,任何一種社會職業現象或個體職業行為都是這一整體的一個片斷或方麵,並且受到整體的製約。隻有從聯係的整體出發,通過對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以及心理的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係統考察,才能正確地認識它們。同時也應看到,整體又是由無數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部分組成的。對整體清晰的認識又有賴於對各種具體現象的研究。因此,職業指導必須把對宏觀與微觀的考察結合起來。把具體社會職業現象或個體職業行為置於整個社會聯係中去認識、去解釋。隻有這樣,才能發現事物的真正規律,探究事物的真正原因,所研究的結果才能對實踐具有科學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