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行業標誌。以縮寫的形式放在職業名稱後的括弧內。目的在於區別職業名稱相同但職責又不同的職業,如果某種職業有二或三個行業標誌,則按字母順序排列這些標誌。
4.總說明。明確工作人員的主要職責。如“在醫院內配製和分發藥品”
5.職責說明。是對有關工作性質、工作範圍和工作內容所做的詳細說明。
6.工作人員職能(DPT)是指工作人員在工作崗位上與數據、人和物三者的關係。上例中DPT為061,0表示將數據分析結果加以綜合,以便發現事實和做出解釋;6表示與人談話或示意用以傳達或交流信息;1是指本工作屬於精密勞動。
7.普通教育程度(DED)。本例中5表示在校學習年限為13—16年。
8.專業教育時間(SVP)。是指勝任本工作所需要的技術與技巧的學習時間。
9.工作環境(EC)。是指工作人員工作時的自然環境。如I代表在室內工作。
10.體力活動(PA)。是用來表示某種工作的勞動強度要求。PA為L4567,表示輕體力勞動、主要活動上肢、較好的表達能力、較好的聽力和理解力、較好的視力和辨色能力。
11.才能因素(APT)。是指個人完成職業活動所具備的技能和特殊能力。才能因素分為G、V、N、S、P、Q、K、F、M、E、C共11項。每一項能力均可通過測試進行定量分析。
12.興趣因素(INT)。共分為五對十種興趣類型。如INT為712表示對科學技術工作感興趣,願意同事和物打交道,同人們進行的多是事物性接觸。
13.氣質因素(TEMP)。共有十二種氣質因素,0Y5表示①能做出與檢驗標準相反的信息估計;②能精確地達到設備限度和標準;③在實際工作中能與人打交道。
(二)職業差異分析的方法
職業分析通常是按照職業調查——職業類型區分——職業層次區分——編製職業分類介紹或職業規範的程序進行。這種方法的基礎是職業調查,隻有對職業進行全麵、深入的調查分析才能為職業類型區分和職業規範的編製提供依據。職業分析通常采用以下方法進行。
(1)書麵調查法:將所調查內容事先設計成書麵表格,由某種職業從業人員逐項填寫。這種方法省時省力,簡便易行,而且調查麵寬。但采用這種方法必須具備一定條件,第一,填表人員要充分合作,嚴肅認真填寫。第二,填表人必須熟悉本職業崗位的有關業務情況,並能用文字準確表達出來。但由於這些條件並不是任何情況下均具備的,因此書麵調查所得到的材料往往不夠真實或由於職業環境限製常有片麵性,並且不易糾正。
(2)直接觀察法:即通過調查人員在現場對有關職業的職業活動情況進行現場觀察,來獲得所需資料。這種方法適用於職業活動較單一,重複性較強的工作。觀察時應該對正常工作情形下的多個工作者進行重複觀察,以避免觀察結果的片麵性。
觀察法往往受以下條件的限製,而影響其正確性:
第一,受被觀察人員的心理影響。有的人喜歡炫耀自己的能力,故意做出一些誇大的動作,或省略一部分工作內容;有的人則不免心情緊張,不能正常工作,從而影響到觀察結果的準確性。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有條件的話可以設法在被觀察者不知道被觀察的情況下進行觀察,以增加觀察結果的客觀性。第二,某種職業的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往往是不一致的,如都是煉鋼工人,自動化程度低的小鋼廠工人的工作內容就不同於自動化程度高的大鋼廠的工人的工作內容;同樣是小學教師,貧困山區小學教師的工作內容也有別於大城市小學教師的工作內容。如果隻對某些特殊環境的職業活動進行觀察,就難以得到明確而具有普通意義的資料。第三,有些職業,如高級複雜的腦力勞動、工作周期很長的職業活動,很難用觀察法進行調查。
(3)麵談法:即研究者直接和某種職業的從業人員麵談,以了解和掌握比較準確的資料。為了使麵談獲得全麵、係統、準確的資料,麵談的調查人員必須經過專門的訓練,有豐富的業務知識和較高的分析判斷能力。麵談法及觀察法均需動用大量的人力和時間’適用於具有典型意義的職業調查。
以上三種方法單獨使用時,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進行職業分析時,一般把三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職業分析研究是一項非常複雜、工作量巨大的工作,進行係統的職業分析研究需要動員各行各業的人員參加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