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狩獵的動物已經有了剩餘,於是農耕、畜牧分離,原始的農業、畜牧業產生了。隨後,由於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人們需求的日益提高,手工業又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又出現了專門經營交換的商業。之後,私有製產生,階級出現,又導致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和對立。至此,人類社會“出現了從事單純體力勞動的群眾同管理勞動、經營商業和管理國家以及後來從事藝術和科學的少數特權分子之間的大分工。”就這樣,人類社會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職業,職業家族慢慢地膨脹、增大起來。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一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發展的必然結果。每個人隻能在社會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就是他的職業。社會分工是產生職業的社會基礎,社會分工不消失,職業就會仍然存在並繼續發展;二是職業是一種相對固定的,決定於社會分工並要求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的勞動活動,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得以實現的一種普遍的基本的社會組織形式;三是職業的產生離不開人類勞動,勞動創造了人,也創造了職業;四是從一定意義上講,社會就是各種職業和各種職業活動的統一體。
2.職業的發展變化
職業自產生以後,就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分工的發展而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主要表現在職業分工由簡單到精細,職業內容不斷棄舊更新,職業結構不斷調整,新型職業不斷產生,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
第一,職業分工越來越細。例如農業,最早是指種植業。農民所從事的勞動包括各種作物從播種到收獲的一係列活動。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糧食作物種植與經濟作物種植的區分。經濟作物種植又分為棉花種植、果樹種植、茶桑種植等,於是產生了棉農、果農、茶農等。現代農業的發展使種植活動本身也產生了一係列的分工,如種子、肥料、植保、耕作、收獲、加工等一係列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的出現,體現了職業的進一步分化,標誌著農業專業化的形成。再如建築業,從原始的單一職業發展到現代化的建材生產、建築設計、土建、裝修等幾十個職業構成的龐大的建築職業群。
第二,職業內容不斷地棄舊更新。同一職業在不同的時代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具有截然不同的內容。現代的農民不同於刀耕火種時代的農民,農業勞動已不是僅僅依靠體力的勞動,它還要求掌握現代生物學知識、育種知識、栽培原理、土壤肥料知識、氣象知識、農業機械知識與技能等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知識,所采用的工具比原始農業更是有了天壤之別。郵政業也是如此,古代是靠騎著馬傳送郵件,現代除了使用飛機、火車、汽車傳送郵件外,還廣泛使用電報、電話、傳真、衛星通訊等手段傳送信息。郵政傳遞手段的進步,對從業人員的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樣是裝卸工,掌握了現代裝卸技術,操作現代裝卸機械的裝卸活動完全不同於單靠體力的裝卸活動。社會發展了,職業內容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從業者的觀念、知識、技能也必須隨之更新。
第三,職業結構不斷調整。19世紀初開始,一些工業發展快的國家,從事製造業、運輸業、采礦業等工業活動的勞動力逐漸超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20世紀,一些工業國家又進入服務業就業取代製造業的時代。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商業、飲食業、行政管理、社會福利、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信息服務等在職業中占了很大比重。職業結構的變化,簡單地說就是從事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的人數在遂漸減少,從事服務行業的人數在不斷增加。如美國1982年從事服務行業的人數已占就業總人口的70%,從事工業生產的占24.3%,從事農業生產的隻占5.6%。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事工農業生產的仍然占就業人口的大多數。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我國的服務行業也必將得到較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