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理論的研究。即研究職業指導在學科群中的地位以及與其他相鄰學科的關係。
發展曆史的研究。研究職業指導理論與實踐產生、發展及完善的過程,闡述職業指導的曆史地位和作用,探討職業指導發展趨勢。
職業指導實踐的研究。研究職業指導的具體操作藝術,即研究職業指導理論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的應用問題。包括職業指導過程、目標、內容、原則、方式、方法與評估等方麵的研究。
分類研究。研究不同對象、不同層次、不同階段、不同機構等各種類型的職業指導的區別與聯係以及特定的方式和方法。職業指導作為一項係統工程,還必須進行係統管理的研究,建立科學的管理機製,加強與其他並行係統的聯係與協作。
(2)職業指導研究的任務
不同的職業指導對象其任務有所不同,概括起來說,職業指導研究的任務是為了完善職業指導理論,用以更好地指導實踐活動,合理開發人力資源,為社會培養大批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職業指導研究的方法是職業指導學科的重要方麵我們將在有關章節做專門的介紹。
(三)職業指導學科特點
與其它學科相比,職業指導具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
1.綜合性
職業指導是一門多學科、多層次相互交叉的綜合性學科。首先表現在它綜合運用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行為學、生理學、倫理學、人類學、管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來揭示職業現象,解釋人的職業行為。它既有原有多種學科的特點,又有原學科所不具備的新特點。
其次,職業指導綜合研究個體、群體、社會職業現象以及它們與社會環境的關係。表現為多層次的特點。
第一個層次是對個體的研究,這是職業指導研究的基礎和出發點。通過對個體生理、心理特點的分析,研究個體的職業適應性,了解個體職業意識發展與成熟度及對職業行為的影響。
第二個層次是對群體的研究。研究職業指導特定對象群體的構成、特點和在就業方麵存在的共性問題。這個群體可以是一個班級、一個專業、一個學校,也可以是社會上的假設群體,如婦女就業問題及其對策研究,農村青年就業製約因素的研究,知識分子職業轉換及流動意願的研究等都屬於這個層次的研究。
第三個層次是對影響擇業和就業社會環境的研究。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其職業行為必然受社會因素,影響和製約。要真正了解人的職業行為,掌握人與職業的關係就必須研究各種職業現象的成因及發展趨勢。如產業及職業結構的現狀和變化趨勢,社會人力資源供求關係的變動社會經濟、政策法律、科學技術的運用,擇業觀念及社會心理因素對人們擇業和就業的影響等屬於這個層次的研究。
這三個層次相互補充、相互交叉,隻有把這三個層次結合起來綜合地進行研究,才能真正發現職業指導的規律。
此外,職業指導學科的對象、性質、方法與手段也是綜合的。研究的綜合性表現在職業指導既研究主體人,又研究客體職業和複雜的社會職業現象;既研究靜態結構,如職業結構、個體心理特征等,又研究動態過程,如個體職業心理發展變化規律,職業發展變化趨勢等。在學科性質上,職業指導既有自然科學的性質,又有社會科學的性質。在研究方法與手段上綜合運用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的方法和手段。
2.實用性
任何理論和技術如果在實踐中無用武之地,便沒有存在的必要。而職業指導在指導人們正確選擇職業和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職業方麵起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同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相比,職業指導更具實用性和操作性。職業指導的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學校、企事業單位和勞動人事部門的職業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