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友信
職業指導——作為一門可以應用的學問,在世界上已經存在八十多個年頭了。但在國內,大家可能對它很陌生,不少人不知道它究竟能起什麼作用,以為與社會和自己沒有多大關係。其實,事情恰好相反,職業指導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青年成長關係十分密切。尤其在當前,不但有助於促進全局意義的兩個根本性轉變(即經濟體製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而且更能直接推動教育製度的深化改革。
最近國家已經確定了2010年主要奮鬥目標之一就是“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勞動力市場就是生產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發育完善的勞動力市場,就能在人力資源配置上起基礎性作用。如果勞動力市場長期不健全或者發展滯後,不但無法調控就業,導致勞力結構失衡、社會動蕩;而且還會嚴重影響整個市場體係的正常運行。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人力資源十分豐富,能否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是關係到社會穩定的大問題。配置勞動力資源,一般有三種基本模式:即計劃分配、市場調節和兩者結合。
計劃分配——我們很熟悉,實際是一種行政配置,它根據資源情況,有組織調配,與計劃經濟相適應,雖然,為實現較為充分的就業,起到積極的作用,但統包統配使供求雙方均無自主權,鐵飯碗必然配置不合理,不易流動,與提高生產率割裂,職工積極性、創造性不能發揮,社會經濟效益難以提高。
兩者結合——並不是獨立形態,既有計劃分配,又有市場調節,實際是一種由前者向後者過渡的形態。
市場調節——是讓供需雙方作為主體,賦予其獨立性,共同遵循勞動力供需均衡規律,通過市場規則、工資杠杆、雙向選擇、公平競爭實現優化結構、有利於合理流動和提高經濟效益。但也有其盲目性和局限性,要有法規和宏觀調控使其規範運行。
應該看到,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還沒有很好發育起來,而麵臨的配置任務又很繁重,因此必須認真對待勞動力市場的建設。一個發育良好的勞動力市場需要職業指導作支持,以幫助調節和引導人們就業。
什麼是就業?就業就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實現了組合,使有生產能力的人成為從事物質財富生產、精神財富生產或社會服務的勞動者。換句話說也是勞動崗位與勞動者的誌趣與能力的優化結合,當然後一種說法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一般多屬於前一種。無論哪一種,都要靠職業指導把供需雙方連接起來。
什麼是合理配置?簡單地說:就是能體現結構合理、流向合理、選擇合理。做到勞動力配置分布結構與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相適應;勞動力流向符合勞動力供需均衡的要求;企業能自主用人,勞動者能自主擇業。
國家為了推進勞動製度的深化改革,“九五”期間就業方針要發生變化。即改變原來以國家安排就業為主,轉為實行“國家政策引導扶持,社會提供幫助服務,鼓勵和推動勞動者靠自己努力實現就業”。改變過去“主要依靠國有大中型企業吸納就業的格局,把就業的渠道和形式進一步放開搞活,無論哪種所有製、哪種形式,隻要有利於擴大就業,就大力發展,就鼓勵和支持”。
我國就業形勢處於嚴峻局麵,每年新增就業人數約在700萬人左右,農村富餘勞動力跨區有序流動人數約在3000萬人左右,再加上下崗、轉崗等再就業人員,彙集一起將接近或超過4000萬人,這是個龐大的就業群體。他們麵對著千變萬化的勞動力市場和眼花繚亂的信息,如果不幫助他們了解社會分工,了解職業世界,了解我國勞動製度及有關政策方針、了解勞動力市場基本運行規則和程序,了解就業需求訊息,了解自我素質狀態和應具備的基本決策能力,就無法去運用客觀形勢的變化,在複雜的就業競爭中獲得較多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