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分析解剖能力。分析解剖能力是一個邏輯的演繹過程。對於繁雜事物進行條理化的分析,研究相互之間的聯係,研究其內部的結構,為協調和組合各個方麵的關係提供科學的依據。同時,分析解剖能力也是一種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過程。要具有一種由表及裏,由淺人深,不斷深化對本質的認識過程。
第三,聯想穿插能力。抓住互不相幹的若幹因素的本質特征,按照新的思維框架進行聯想和穿插,找出它們的結合點和共同點,發現它們本質的聯係,按照新的思路,構成一個新的體係。這種聯想的廣泛性、迅捷性、準確性、實效性,就是創新能力本身的體現,這樣的創新能力將大幅度地改變現狀,不斷推出新的工作格局。
第四,建構整合能力。這是一種設計和組織能力的綜合運用。建構整合能力,最重要的是現代團隊建設的能力。無論是企業還是機關,團隊的建構和整合都是考驗指導者創新能力的要素。核心力量的形成,適度規模的設計和確定,各個部分職能和責任的明確,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都是這個設計的主要內容。
其中,最重要的是具有凝聚人心的能力和實踐方式。在這方麵,明確和確立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寬鬆和諧的人際關係氛圍,積極的參與意識,民主協商的決策氛圍,公開透明的規則運作,明確的角色意識,都是指導者建構整合能力的具體體現。
第五,調整激發能力。這是對係統之中各個部分、各種因素和各種矛盾的一種不斷調適的過程。對結構的調整,對格局的調整,對力量搭配的調整,對利益格局的調整,在科學分析決策的基礎上,都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達到創新的效果。在運作過程之中,對相應部位的激發十分重要。物質獎勵、精神鼓勵、前程設計、素質培訓、工作壓力等這些涉及個人發展和根本利益的問題,都是有效的激發方式。經過激發,保持積極優勢的部分,發現消極和失去平衡的部分,再進行下一輪的激發,就能夠不斷得到預想的效果。這種調整激發能力的展現,是一種重要的創新能力。
第六,意誌持續能力。一個人意誌持續的能力也是一種創新能力。許多時候,主動局麵的出現,有利的形勢的轉化,創新效果的出現,往往需要再堅持一下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之中,意誌持續的能力,就是創新能力的基礎。任何事物的發展和成功,都是要經曆艱難曲折的,隻有那些曆盡困難而百折不撓的人,才能實現預想的目標。在這方麵,我們應該發揚中華民族愈挫愈勇的自強不息精神,以恒久的意誌力,積極創新,推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
(5)創新與基礎知識的訓練
創新更需打好基礎。創新決不是突發奇想,更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基於一定的基礎之上的思維升華。所以,創新的前提就是要有充分的基礎知識訓練。基礎知識鋪墊得越豐厚,創新思維就越容易出現。
在這個方麵曾經存在著許多誤解和偏向。在市場經濟潮流下,社會出現了一種賺錢暴發的浮躁情緒。1992年8月19日《羊城晚報》報道了三水縣一塊土地拍賣會的情況,文章題為“十五分鍾,七百三十萬”。這種金錢的流轉方式,對整個社會、尤其是青年產生了極大的刺激。1992年8月31日《文彙報》刊登的“文化人何不經濟經濟批評了知識分子那種”君子固窮“的思想,文章指出:既然到處有拍賣聲,咱藝術行業還挺個什麼勁啊?何況咱也堅持得夠長了,銅臭就銅臭了吧。”中國青年報》也刊登了許多大學生在市場經濟之中“闖世界”賺大錢的報道。其中,“端自己的飯碗”就介紹了一個大學生幹個體出租車的生意,好的月份,能掙上千元,不好的月份,也有四五百元。……我覺得我的生活比端別人的飯碗時強多了。在20世紀90年代,某些新聞媒體大肆炒作大學生停學創業的現象。這使得一些大學生在低年級就放棄了最基本的本科學業,迫不及待地到社會上去創業。當然,創業也是一種創新的表現。但是,這種創業,怎麼能夠與掌握基礎知識對立起來呢?到底是掌握了基礎知識再去創業有成效,還是放棄學業去創業有成效?這個問題曾經在大學生之中辯論過。但是,時間和實踐是最公正的仲裁。事實證明,大學生停學創業的效果並不好,一些放棄學業去創業的人,沒有幾個能夠成功的。有的在停學創業中不能繼續全麵發展,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樣的停學創業為一般青年大學生所不取。
事實告訴我們,越是提倡創業,就越是應該下大工夫學好基礎知識。隻有學好基礎知識,才能更好地創業。否則,基本功還不具備,基本知識還沒有掌握,就在商潮的狂熱中匆忙上陣,難免出師不利,事與願違,達不到創業的目的。磨刀不誤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民諺俗語是值得當今創業者深思的,一定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基礎知識與創業、創新的關係。
§§第八章 人才發展與終身學習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