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一個決策者是否具有人文社會科學方麵的修養,不但是個人文化修養問題,而且還涉及一些重大決策的是非問題。如果不懂得社會科學,那就隻能陷入到一種愚昧無知的狀態,應該以此為恥。
(4)世界教育的潮流要求人才掌握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代世界教育潮流趨向綜合的態勢,各專業向人文社科方麵拓寬,交叉學科不斷出現。當代知識的交叉性和綜合性趨勢日益增強。
自然科學的進展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影響越來越直接,人文社會科學對自然科學發展的製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馬克思曾經高度讚揚了19世紀鐵路的出現為工人階級的聯合創造了條件,遠程送電的技術為消滅城鄉差別創造了條件。科學技術的任何進展必然帶來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巨大影響,促進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關係的緊密化。今天,國際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和普及,引發了傳播媒體的革命,更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文化,加劇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關係的緊密化。我國的互聯網用戶正在激增,由1998年的210萬戶增加到目前的13000萬戶。這種趨勢必然給人文社會科學帶來不可估量的機遇和衝擊。
當前引入注目的互聯網使計算機從科學技術人員的手中解放出來,開辟了更加廣闊的新天地。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交互性和及時反饋性,把包括廣播、電視在內的單向傳播媒體甩到時代的後麵去了,這無疑對渴望思想感情和信息交流的青年大學生產生了空前的吸引力。互聯網的開放性為所有參與信息交往的人們提供了有效的渠道,為人們深入係統地探討問題提供了條件。互聯網的虛擬化環境,使進入其中交流的人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和超脫,許多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局限性被超越,人們的拘束、負擔、經濟條件、個人外貌都不見了,隻剩下了自己的品德修養。互聯網的係統性運作機製不僅打破了地域的限製,把地球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同時也為人們實現各種生活和職業的模擬實踐和體驗提供了條件。總之,人們獲得了更大的解放。
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每一次較大的進步,都會帶來人們思想和生活的雙重效應。電腦代替人的部分智能,人腦得到部分解放,但同時帶來對人的精神力量的輕視。多媒體、計算機與互聯網結合,虛擬環境的具備,擴大了人們交流的自由度,但同時引起對人際真摯感情和道德責任的忽視。互聯網的海量信息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但同時也帶來對信息鑒別的困難和人與人直接交流的輕視。這種情況的出現,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要求提高了,唯物史觀、辯證思維等基礎理論的重要性加重了,思想道德修養的意義更加突出了。否則,就會在新型的社會技術環境中喪失辨別能力,道德失範,迷失方向。許多“網蟲”在網上的不良表現和網絡交流造成的官司,就是證明。這反映了自然科學在發展中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呼喚。
同時,人文社會科學方麵的專業,在新的知識環境之中,如果不能自覺地提高對科學技術的運用水平和最新態勢的了解,也就不能成為具有時代感的學問,不能融入現代文化的主流,最終會被青年一代拋到冷落的角落。這就是文科學生掌握自然科學和新技術常識的必要性。
許多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新學科,如媒體倫理學、環境倫理學、新聞傳播學、網絡廣告學、網絡倫理學、網絡傳播政治經濟學等,都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彙流於一體。這反映了社會發展對科學與人文交彙結合的需求。
在這樣的形勢下,21世紀的人才應該糾正重理輕文的思想,注重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今天比任何時候更需要牢記列寧的名言:隻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來武裝自己,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